商务社交网Linkedin艰辛创业路

时间:2022-08-04 08:38:28

商务社交网Linkedin艰辛创业路

在Facebook的大军压阵下,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却始终不温不火地运作着。其创始人Reid Hoffman也远不及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那样备受关注。然而,回首他们的创业之路,Reid Hoffman却比Mark Zuckerberg更加无愧为硅谷的创业楷模。

Facebook被广泛地认为是十年一遇的“奇迹般”创新企业,Zuckerberg则同Friendster、Myspace同属一类。如今,Linkedin不但已将那两家企业远远地甩在身后,而且抢先于Facebook成为第一个上市的社交网络公司,成为Web 2.0时代第一个估值数十亿的IPO。从中,可以窥见Linkedin的无限风光。

构想维系人脉生态系统

早在十年前,Reid Hoffman就坚信“消费级互联网”总有回归的一天。因此,他投资了多家初创企业,并在Linkedin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Linkedin这家面向商业客户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成立于2002年12月并于2003年启动。其目的是让注册用户维护其在商业交往中认识并信任的联系人,这些人被称为“人脉”。用户可以邀请认识的人成为人脉。

如何建立改善人们社会关系的生态系统,是Hoffman在斯坦福上学时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在结束了苹果和富士通公司的工作之后,他第一次创业便开创了社交网站Socialnet。在Socialnet发展遇到困难时,他被说服加入了斯坦福校友创立的PayPal。

2002年,PayPal被出售给eBay,结束了IPO互联网泡沫的同时,Hoffman及其伙伴们拥有了足够来支持其他优秀创业的基础。PayPal CEO Peter Thiel成为Facebook最早的投资人之一,Hoffman则先后投资了Zynga、Digg、Last.fm等后来大红大紫的公司。

而与其他创业伙伴不同,Hoffman在出售PayPal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拾起了旧梦――Linkedin,这也是前PayPal员工创立的第一个公司。

2011年1月,Linkedin已有超过9000万的注册用户。起初人们认为在Facebook的强大光辉下,Linkedin的光芒已经完全被掩盖。可2011年5月20日,Linkedin上市当天的表现让所有人意外。以45美元发行价开盘的Linkedin当日上涨了近110%,达到94美元,其市值一度达到90亿美元。这使得Linkedin成为继谷歌之后发行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硅谷创业很容易?

如果说现在的硅谷同90年代末那场泡沫有任何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创立一家公司实在太容易了,容易得令人难以置信。如今,许多人都把Linkedin IPO当做当代互联网泡沫的一个缩影。

然而,像Hoffman这样的企业家绝不属于这一范畴,因为他的创业之路并不轻松。十年来的辛苦打造,从未进行大肆宣传,而且拥有一亿多名的稳定客户,有哪一点像是泡沫了?

当然有识之士明白,我们目前并没有处在新一轮互联网泡沫之中。初创公司的市值仍然并控制在理性的范围之内(尽管在私人二级市场上并非如此)。目前,一共只有两家10亿级的公司退市会对互联网“泡沫”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一家是Youtube,另一家则是Linkedin。当然,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这取决于你对Web2.0的定义。但无论你的定义如何,你也肯定数不出5个10亿级可能退市的公司来。这样一来,泡沫一说自然无法成立。

这一错误印象或许要归罪于爱凑热闹的媒体。媒体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报道那些兢兢业业发展起来的初创公司,而总是关注像Groupon那样新鲜而具有爆炸性的企业,这也就给读者一种“在硅谷创业很容易”的错觉。就好像,你脑袋里冒出一个主意,然后就会成为一堆风投家和媒体的宠儿。

其实,在第一波社交网络热潮过后,Linkedin是唯一一家生存下来的社交企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当时,硅谷所有大型风司都纷纷投资Friendster。Zynga创始人Mark Pincus创立了Tribe,而Sean Parker则创立了Plaxo。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Linkedin之所以能够熬过首轮社交网络热潮,最主要原因是它“虽然乏味却很实用”。

在社交网络发展初期,人们能想到的唯一用处就是在线交友。但Linkedin却不然,它主打专业社交网络,成为“你整个职业生涯中必备工具”。现在,对很多用户来说,Linkedin的确已经成为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虽然他们不会每天或每月都使用该网站,因为Linkedin没有向用户提供足够多的功能。

在Linkedin上市后,Hoffman的资产增加了近18亿美元。很少有人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回报,因为他们也不会在长达10年的时间中对一家企业投入如此多的时间与资金。

Hoffman成功告诉硅谷人这样一个道理:打造一款产品可能已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建立一家公司却依然艰辛

2006年,Web2.0热潮逐渐退去时,Hoffman开始名声鹊起。不过他的出名却并非由于Linkedin,而是他的一系列天使投资,其中包括Facebook、Digg和Six Apart等。

现在,Hoffman是著名风司Greylock的合伙人,但他仍然花大量时间在Linkedin上。

走进中国几多胜算

上市不久后,Linkedin就宣布将不会无视中国的巨大市场,“计划继续利用这里的庞大用户群寻找机遇。”6月7日,Linkedin宣布在新加坡设立其亚太总部,将目标瞄准了亚太和日本市场,其进入中国的步骤似乎也不会太遥远了。

此前,有许多中国市场的先行者,包括eBay、谷歌和Myspace,他们都患有明显的水土不服症。高调进入,运营艰难,对政策不理解,对市场把握不准,与总部沟通成本大,低调退出,缩减甚至关闭在中国的业务。这似乎已经成为每一个进入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外国公司的“必由之路”。

Linkedin作为一家瞄准高端人群的商务SNS网站,招聘和商务扩展是其用户登录其网站的主要原因。而SNS网站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政策监管风险,今年2月,Linkedin就曾被屏蔽,国内互联网用户无法登录。

同时,Linkedin还未敲开中国的大门,就已经有很多号称是“中国版Linkedin”的公司备战市场了。尤其在其上市大获成功后,有更多的人愿意和这个巨头扯上关系。

而从以往国外网站进入中国的思路来看,直接把国外的服务搬到中国来,没有针对中国用户的浏览习惯进行任何优化,是其败北的原因之一。很多人认为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只是在做搬运工,这种说法低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借鉴之后的创新。

那么,Linkedin这家与传统SNS相比,缺乏社交游戏等吸引人的手段,又缺少交友、校友录等吸引人加入氛围的商务社交网站,会成为一颗能够适应中国特色、发芽开花的种子吗?

前行的道路依然崎岖。

上一篇:狂热的黄金 下一篇:“低碳”时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