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

时间:2022-08-04 03:33:17

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

摘 要:对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文化设施配置进行了论述,认为高效地配置文化设施,是提升新型城镇“软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改善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文化设施配置;新农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48-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设施配置项目建设,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的重要措施;就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举措。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公正公平高效地配置文化设施,是提升新型城镇“软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对此进行论述,以便请教于大家。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解析

毫无疑问,在新型城镇化文化设施配置合理布局以前,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分类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设施建设缺乏总体原则和统一规划

具体体现:一是城乡建设总体原则不明确,文化设施的改建、扩建、新建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二是缺乏高瞻性远景规划。不能彰显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层次。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区域文化形象的项目规划以及适合大众学习、休闲、娱乐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需求的建设规划不到位。

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领导对文化设施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整体和全局意识不强,条块分割比较严重;三是缺乏对群众需求意向的深入了解,导致相关部门决策被动、建设盲目;四是观念滞后,规范和创新意识不强。

(二)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

具体体现:一是城乡之间、不同级别间文化设施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镇所在地文化设施硬件、软件比较完备,而县级以下乡镇和行政村,文化设施建设投人力度明显不足。尤其农村文化设施短缺、落后、陈旧、年久失修现象严重。有相当部分市县图书馆、文化馆(站)、电影院多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化的活动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严重短缺。近年来,市、区级文化设施建设较快较好,但基层(街道、社区级)文化设施普遍数量、用地不足、规模偏小、档次低、功能单

(三)设施陈旧、利用率不高,现有设施规模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据了解,居民对现状社区级文化设施满意度最低。现状基层文化设施与群众文化需求多样化、群体化、社区化、价值化等新的特征和趋势不相适应。

主要原因:一是地缘关系因素,包括历史文化底蕴、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经济基础、交通情况等都是文化设施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二是扶持政策尚未完善。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不够;三是文化设施的破旧、损坏和滞后,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得不到及时修整和补充。

(四)资金投入机制单一

由于一直以来对政府保障公共文化利益的职能认识不够清晰,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建设非常薄弱。通过调研,一些城镇多年来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而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需求从原先的隐性、附属的位置逐步进入主流生活层面,成为公民的权利诉求和社会公共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需求的结构已经发生改变。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各种文化权利的实现,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必须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公共责任。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有加大财政支付转移的力度,公共文化服务的免费空间才能逐步扩大。从发展的趋势看,一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公共财政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二是拓宽融资渠道,让企业参与进来,形成良性互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投入渠道依然比较单一,基本依赖政府预算文化部门的经费投入。

(五)缺少具有地域特色的“有根文化”

承载传统文化的场地及建筑保护不力,广大农村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和主要传承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植根于城乡群众的灵魂里,与他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息息相关。而如今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多只注重送“文化下乡”,只“送”不“种”。对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保护及宣传方式教条死板,大多只注意一板一眼的保护,而不太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不重视现代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对接、融合。甚至对有些作为非文化遗产的特色农村文化形式,不注意开发、保护与引导,忽视培养具有深厚土壤根基的特色地方新农村文化形成,导致大量优秀农村文化资源浪费或消失。一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场地或建筑被荒弃或拆除,进而失去其文化氛围。“只输人,不培育”的城镇文化工作模式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单靠政府力量从外面强制“植入”农村,居民只会享一时之乐,大多并不能真正理解或接纳此“外来文化”。该文化只是一种“无根”文化,很难在城镇这块沃土中生根、发育、开花、更新。

二、确保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为确保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根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发展规划精神,现提出五项措施:

(一)加强文化设施配置组织领导

成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工作。各乡镇(办)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信息化建设规划,以及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寨、文明社区的工作要求。市文化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文化共享工程纳入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等相关评比标准,将工程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加大对文化设施配置工程投入力度

各乡镇(办)及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规划任务,加大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和基层服务网点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所需的设施设备、资源建设、网络维护、日常运行等各项经费落实到位,切实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作为提高广大群众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

(三)加强协作共建

各乡镇(办)主要领导是本乡镇(办)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积极落实乡镇(办)基层中心和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场地、人员、经费和工作责任,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配合实施;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各成员单位要在职责范围内,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服务意识,为实施共享工程创造条件,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广泛发动宣传

各乡镇(办)和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我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自办简报、板报、宣传栏、宣传标语、定点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对文化设施配置的重要意义、实施原则、目标任务等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文化设施配置有所了解和认识,自觉利用工程平台所提供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满足学习与生产生活需要。市新闻中心、市广播电台要充分发挥优势新闻媒体阵地作用,着力宣传推广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和建设成果,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五)大胆引入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

大胆引入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我市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方式,吸引企业、个人和社会投资兴建文化活动设施,经营文化娱乐场所,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和带动下,一批关注文化发展的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来。近年来,私人美术馆、私人博物馆等私营美术馆及私营博物馆在我市迅猛发展,向市民提供免费开放的艺术展览,与衢州市博物馆、衢州市美术馆等官方艺术机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六)根植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并培植特色“有根”文化

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宣传与保护,并把该项工作与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文化设施配置给予倾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宣传、保护工作成为农村文化设施配置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和传承文化精品,打造特色文化。

(七)加强督促检查

充分发挥市文化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作用,加强对市级分中心、各乡镇(办)基层中心和村(社区)服务点的指导管理。同时,研究制订衢州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管理、评估和考核办法,加强对工程建设与服务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日常管理,不断提升工程管理运行效益。要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情况纳入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每年底对各乡镇(办)和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评,确保工程建设真正收到实效、长期发挥作用。

总之,作为提升新型城镇“软实力”的重要措施,文化设施配置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克服现在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资金渠道有限的弊端,大胆引入多元资金,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充分发挥其效率。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 下一篇:当下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