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话题”中搜寻“话题”

时间:2022-08-29 11:55:17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常去听组里一位老师的课,她是个感性的人,课堂总是充满温情与文采。让我我记忆深刻的是,对每个单元的单元话题她总是稍加阐释――在这位老师看来这也许是无意之举,但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启迪是不可估量的。从此后的几年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将扩展单元话题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相结合,经过几番摸索我将自己的点滴心得在此与大家探讨。

新课标下的鲁人版高中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改“册”为“模块”,每一“模块”由若干“话题”组成,打破传统教材的“文白”界限,按文章是否符合同一“话题”进行重组――“话题”高度概括所选文本的表达内容及风格特色,文本则充分表现并开掘、拓展这一“话题”。此外,鲁人版高中教材没有单独安排专项的作文训练,有人认为这是其不足之处,但我认为,按“话题”设置单元为“文本教学”和“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

一、抛砖引玉――“话题”≈“话题”

“建构精神家园”,授课前对这一单元话题进行讲解时,大体阐释了“精神”一词的几种意义,并引导学生明确在本单元话题中“精神”的内涵。

设置问题:人为什么要有精神?

学生讨论达成共识:人生要有意义就得具备“精神”。从人的生理学意义上讲,只有一个“精神”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体味人生;而从人的社会学层面上讲,只有具备了某些“精神”――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才能有“优质”的人生。

设置问题:人靠精神活着,抑或精神支撑人生?

提示:“活着”=“人生”?

点拨:活着如果是一种存在状态,那么人生就是一种存在方式。一个人如果去世了,就不再“活着”,而他活着时的意义――无论好坏――只要对后世有影响,就会流传下来,这种流传就是人生的“外延”。

积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目光不能到达的地方,我们还有心灵。

人不只是靠吃米活着。

我在大地上行走,梦想是我唯一的行囊。

所以,我们不仅要建构自己的精神领域,还要学会在别人崇高的精神家园里旅行。

布置作文:“人生”。发放“话题”材料――周国平两则哲理性短文《幸福的西西弗》、《潘多拉的盒子》。

拓展延伸:学生自读选读文本《西西弗的神话》;为学生朗读史铁生《命若琴弦》。

二、言外之意――“话题”< “话题”

“倾听自然的声音”,对这一单元“话题”讲解时,引导学生对“自然声音”的生理感知与理性思考――春天到了,倾听小草的抽芽,春风的清唱,河水的潺,虫儿的蠕动……倾听草长莺飞,花团锦簇;有感于近年来人们对自然无情的摧残,倾听物种的挽歌,天空的阴霾,海洋的控诉,沙漠的蔓延……重归高山流水,虾美鱼肥。

人活着什么都不怕是很可怕的――“上帝让他死亡,先让他疯狂”。当一个人无所畏惧时便处于“疯狂”状态――比如,人对自然的掠夺,这种“疯狂”就是在触摸死神的脚尖。所以,敬畏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敬畏它们的生命――哪怕是一只蚂蚁,也要敬畏它的存在给人类提供了无限大的“比较”空间。

你有敬畏的东西吗?

作文话题:“敬畏”。

发放材料: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敬畏”的意思是“又敬重又畏惧”,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的生存底线。无法想象,人要是没有了敬畏,世界将会怎样?请在我们物质世界的奔波忙碌中作短暂的歇息,静下心神反观自身,轻声问一问自己:

在我们心中,在我们心中,还有让我们感到敬畏的东西吗?

话题指导:对“敬畏”一词的界定,“敬畏”中更偏向“敬”,而“畏”也不是单纯的害怕,所以,“敬畏”≠“尊敬”+“畏惧”。在此,“敬”应是“肃敬”,“畏”定位于“肃穆”较为恰当。

加深理解:为学生朗读《敬畏家长》、《敬畏生命的存在与终结》两篇文章。(选自《中国青年》2009年第4期)

三、就地取材――“话题”=“话题”

“体味至爱亲情”,在学习这一单元时,为学生播放了影片《暖春》、《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对单元“话题”的讲解便由此入手――“你认为影片《暖春》中小花和爷爷间的感情属于亲情吗?”

通过查找工具书,最后同学们认为:“亲情”不一定只指“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感情,也应该包括那些很深厚、亲密、能为别人无私奉献的感情――无论友情,还是爱情,最后都将转化为亲情。

由于“亲情”这一话题相对简单,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主要讲解了几种“起题目”的方法与技巧,在此不再累述。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在学习这一单元前,我给学生布置思考点:你在历史的哪个坐标上看历史?每人写一段话上课时交流。

刘军港写到黄河:从唐古拉山到滔滔黄海,巨龙横亘,陪伴历史一路而来――黄河是一曲绵长的歌,从刀耕火种唱到“神六”上天,从大禹治水唱到三峡竣工――我坐在河边看历史,黄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冯小宇写到海: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论海活着,还是海死了,都是历史的骄傲――海与历史同行,印证地老天荒的誓言。

闫磊磊也写到黄河:不知是什么时候,或是上帝一时兴起,抑或是上帝醉了酒,在地面上一拖,便把一条天河拖到了这片平原。多少年这条河在造福着,也在泛滥着――她成长了我,也毁灭了我,可我依然爱她。落日,特别是平原的落日,在它埋入大地的一刹那,总给人亦真亦幻之感――长河,落日,圆,历史在这一瞬间定格。

王志超写到:我们都在向前走,在伟人的光环下我们那么黯然。我们走过似乎只有陪伴,只有衬托,那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面对一个个充满灵性与哲理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睿智与深沉。

作文教学是一个且行且思的过程,在新教改的大环境中,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使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课本成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集大成者”,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的问题。

上一篇:高考作文快速审题立意分类指导 下一篇:让他们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