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作品中“形象思维”的作用

时间:2022-08-04 03:18:57

浅谈新闻作品中“形象思维”的作用

摘 要: 形象思维在新闻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认为是决定性的作用。形象思维能使新闻作品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

关键词: 新闻作品; 形象思维;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2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203-01

新闻作品要不要“形象思维”?学界争论由来已久。有些人认为,文学作品需要使用形象思维,而新闻作品最好不用或少用它,因为形象思维所特有的想象、联想、幻想和夸张是新闻报道的大忌;一些人甚至认为,新闻作品根本就不需要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笔者认为,这些见解值得商榷。

一、形象思维对新闻作品的价值取向、表达方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新闻的真实决定了新闻作品不能想象,更不能幻想虚构,但这并不等于新闻作品没有形象思维。相反,笔者认为,形象思维在新闻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新闻记者在面对众多新闻材料面前,就要像艺术家一样,首先在心中大致勾勒出作品的艺术轮廓或艺术形象,然后才从众多的材料中梳理、分析、提炼,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在梳理、分析,在不断的判断和对比的过程中,主要是以逻辑思维为主,是靠分析、推理、判断和不断论证的过程中得出的最后结论,但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同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众多的材料是无绪繁杂的,但新闻的事实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从哪里切入新闻的由头,要用哪些具体的材料,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会形成怎样的效果,作者在完成新闻作品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会出现具体的形象。同样的材料,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角度,作品的主题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这就是同样的新闻事件,有些作品形象生动,而有些就苍白乏味。

二、形象思维使新闻作品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

美国著名记者威尔・格里斯利立说:“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有形物体。”这种“有形物体”,实际上就是使新闻作品形象化。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这实际上是叫人们在写作时注意运用形象思维,由形象去发展情节,而不要作抽象处理,这虽然是对文艺作品而言,但是对新闻作品也是适用的。一篇新闻作品没有形象化的描写,只像流水帐似罗列现象,作品必然显得空洞、平庸、说教式,使人索然无味。

例如,《人民日报》2010年6月5日第5版要闻,有这样一篇新闻。

标题:宁夏创新卫生工作模式

花小钱就能看大病

本报银川6月4日电(记者周志忠)患有白内障的平罗县城关镇53岁农民杨秀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县医院,她也由此成为该县首批享受一站式医疗服务的困难群众,按照正常治疗,杨物娥的治疗费用需要花费4300多元,即便在享受了新农合后,还要花2000多元,但是按照城乡医疗救助标准,她又报销了1400多元。

这篇新闻作品就是最典型地运用了形象思维的方式。

首先,是记者用人物形象--白内障患者杨秀娥,作为作品的具体形象,很有说服力,又具典型性,是说得清,讲得明,信得过,活生生的“有形物体”。

宁夏全区创新卫生工作模式,新在哪里?什么叫创新?新农合已经创新了,现在全区又推出一站式医疗救助,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花小钱就能看大病,按常规治疗,杨秀娥要花4300多元,参加新农合后,还需2000多元,但按照新的工作救助标准,她只用交纳近1000元,就可以治疗白内障,确实是花小钱就能看大病。

其次,在此段新闻作品中,也有形象描写“患有白内障的平罗县城关镇53岁的农民杨秀娥”就具体形象地交代出了人物的身份、地址、性别、病情、年龄等,“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了县医院”,还有心理描写。

作品短短的一段,就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宁夏创新卫生工作模式,群众花小钱就能看大病,这一新闻事实和道理。

三、形象思维使新闻作品更有故事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新闻的故事性,是新闻吸引读者,打动观众的关键,形象思维,就可以在新闻的故事性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宁夏创新卫生工作模式,花小钱就能看大病,记者不是用空洞的口号或干涩的数据来打动读者,说明道理,而是通过53岁的的白内障患者杨秀娥作为新闻的切入点,记者从全区数万名典型的疾病患者中,找出杨秀娥这一具体的、典型形象,作为新闻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人物的故事把新闻背景引出来,用形象思维作铺垫,使作品生动,在讲人物故事的同时,顺理成章的,自然地进入新闻的主题,从而使新闻作品寓教于乐,耐人寻味,作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形象思维能更好地烘托新闻主题。

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一旦主题和中心形成之后,一切材料都要围绕主题和中心服务,要使作品中的主题更加突出、更加生动、形象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新闻作品也不例外。下面再看《经济时报》2010年6月2日一组有关我国夏粮收购工作全面开展的系列报道:

第一篇(第一版报眼和第一版第二条)

标题:小麦主产区夏收工作全面展开

今年夏粮有望再获好收成

本报河南驻马店6月1日电记者刘佳报道:在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中,一片片金黄的小麦,吞进联合收割机、田野上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形象描写、场景描写)6月1日,随着农业部长韩长赋在河南驻马店市张楼村举行的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启动仪式上宣这项工作启动,小麦主产区夏收工作全面展开……

第二篇(第5版头条)

标题:今年的“三夏”会战拉开序幕

――夏粮有望再获好收成

(本报记者李力 )6月1日的中原大地,麦浪翻滚,麦香四溢(形象描写)6月1日上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张楼村,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启动仪式举行,数十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向一望无际的麦田……(形象描写、场景描写)

第5版第3条

标题: 安徽:小麦生产增产在望

(本报记者白海星通讯员叶琦)5月25日,安徽省蚌埠市秦集镇姜顾村的一片麦田里,顾老汉喜滋滋地忙活着:“今年家里种了6亩小麦,看长势肯定比去年的亩产还要高,你啾啾,种子壮,籽粒饱。”连日天气晴好,小麦长势喜人,秦集镇4万多亩小麦丰收在望……(人物描写、形象描写、细节描写)。

从以上一组系列组合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有许多生动的形象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但这些描写都是为新闻的主题服务的,是为了更加生动、具体地体现我国夏粮丰收这一主题的。虽然每篇看似独立成篇,但又相联系,相互呼应,又各有特色,角度新颖,这一系列形象思维的运用,集中体现了作品的主题。该组系列组合报道贯穿一条主线:即我国夏粮再获丰收。

五、形象思维使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富于变化

新闻作品中的五W,是新闻作品不可缺少的五大要素。标题、导语、正文,也是新闻作品的三段论,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不仅不会影响新闻作品,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富有生气,尤其是新闻导语部分的变化,使新闻作品呈现丰富、多样、自由、灵活,充分个性和魅力,彻底打破了过去三段论结构僵化,死板的格局,这是目前世界新闻发展的一种新的方向、新的模式。

上一篇:民无信不立 下一篇:基于分形的真实感地形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