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德育课程初探

时间:2022-08-04 02:50:37

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德育课程初探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学校都大力推广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那么究竟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展开?下面,本人根据多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经验,就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德育课程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 德育课程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于1970年兴起于美国,1980年起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1990年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在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得奖励和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作为课堂教学技术”的小组合作的突破和拓展。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3如何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

3.1小组的组成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课题开题之前,在大量呈现选题的相关材料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选题意向的统计;根据学生的选题意向和研究兴趣,在限制小组人数规模的基础上(为防止出现推诿扯皮,无所事事的倾向,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按照性别比例搭配,组织学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推选出小组活动负责人。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间安排上也有一定的灵括性。

小组合作学习贵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3.2小组活动的开展

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度,依次组织学生进行开题报告、中期评价、结题展示、终期评价。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做的工作是从总体上规划课题研究的时间,把握学小组合作学习进度;给课题小组的研究活动以方法上的指导和研究条件上的帮助,避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偏离正确的方向;监督课题小组讨论,纠正可能出现的小组成员的不良行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展示活动,特别是要给与课题小组以适当的评价和注意展示过程中秩序的维持。

3.3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

学生的小组合作成果的评价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问题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将增加以后开展类似活动的难度,所以应该慎重对待这个问题。

从评价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首先,小组成员的自评。在每次小组活动展示之前,小组内部成员都要对小组的活动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潜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完善。其次,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制定评审表,选出评审组织和成员。接受评价的小组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评价的小组和人员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教师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并汇总各个层面的评价意见,给出各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最后成绩。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成长比成绩重要”的观点,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评价结果,保护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但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所提的问题虽有思考性,但学生刚刚开始讨论还未进入状态,教师就宣布结束讨论;有的小组内分工不明确,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准备不足,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等的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学生表现自己、体验成功。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在组间巡视,关注照顾一部分学习有困难、不善发言的学生,多鼓励帮助他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现自我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座位方式的变革。不少教师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想到的是改变座位方式。问及原因却却不能给出充分的理由。正因如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几个人一组围座一起,但事实上并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未注意让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的参与。为了避免这一学习状况,我们就应该采取恰当合理的的小组合作方式。

(4)小组合作学习应在教师正确组织和引导下进行。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真正的作用,必须让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以下几方面进行:1)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5合作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1)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2)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3)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6融入竞争机制,优化合作学习

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

上一篇:如何有效加强公路施工建设管理 下一篇:商业建筑的限制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