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一“名”惊人

时间:2022-08-04 09:32:09

机场一“名”惊人

近日,四川宜宾市消息:宜宾机场将搬迁并命名为“宜宾五粮液机场”。这条新闻立刻引来全国媒体与百姓关注。有网友揶揄:建议其他地方机场改名为成都双流老妈兔头机场、北京红星二锅头机场……

这些调侃看似玩笑,反映的却是公众对机场改名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从一些城市道路冠名权拍卖,到各地以楼盘命名的公交车站,浓厚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企业扬名,地方获利,看似双赢之举的企业冠名却让公众百感交集。大家讨论的焦点是此事究竟是否合理、合法?对此,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

质疑派:其一,地名的公益公共性质更为突出,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名称标识”,更是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的具体表征和积淀,所以不宜轻易改名。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此前只是人的一种自然和原始的聚落。地名是城市生命的起点。此后,这些城市发生的一切,包括它的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地名里。如西安的“书院门”,由明代这条街上的中书院而得名。它1966年曾名“健康街”,1972年恢复原名,属于西安“历史文化散步道”中的古文化一条街。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地名中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故而改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

其二,从广告管理角度看,诸如飞机场这类交通基础设施,实乃一种公共资源,其命名同样也应该是公共、共有的。因此,它既不适合也不应当成为私益性质的企业谋取利益、广告的载体和道具。北京的刘律师认为,宜宾五粮液机场这是变相为企业打广告,明显有违“自愿、公平”的民事行为原则,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广告宣传上的强买强卖。

肯定派:在国外,企业冠名地标建筑并非没有先例可循。美国和加拿大一些城市就在拍卖冠名权,迪拜2009年出售地铁车站命名权获益4.9亿美元。北京的联想桥、长虹桥,已经成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宜宾官方对于网友的“大惊小怪”这样回应:以“宜宾五粮液机场”命名,绝不是全国第一家。贵州茅台机场也将在今年开建。6月9日,五粮液方面首度回应机场命名一事,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中玉表示:“(命名为宜宾五粮液机场)这个事情不是我们企业的行为,是政府行为,我们也没有出赞助费。”

专家们对此的看法是:首先,地名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企业冠名的决策过程,还是对冠名收益的流向,当地居民都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而不能只是被告知的对象。同时,重要地名往往包含着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民众的文化情感,如果没有广泛征集民意,仅仅以一纸行政命令变更,不仅与《地名管理条例》“尊重当地群众愿望”的规定相背离,更是对人们文化权益的漠视。

其次,管理部门在“经营城市”时应该意识到,相较于地方形象、文化认同等隐形价值,冠名带来的经济利益尽管直接却也短暂,考虑不周还会带来副作用。比如,企业冠名道路,万一企业涉嫌违法怎么办?如果坚持“一视同仁”,诸如成人保健类产品企业能否冠名?而对于“15年到20年”的冠名期限,怎样评估到期后的改名成本?

或许正是出于上述考虑,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扎紧篱笆。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尝试道路有偿命名后,很快取消了这一做法,因为“对长远投资不利”。而北京、南京等地也纷纷出台新规,告别了“用名字换银子”的做法。比如,2009年《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规定,北京新地名命名中将禁用人名、企事业单位名称。■

(本刊综合)

上一篇:“设疑、引探、观察、巧练”教学模式 下一篇:低碳科技馆的“低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