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雄浑,意境悲凉

时间:2022-08-04 08:13:15

气象雄浑,意境悲凉

题潼关楼

崔 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赏析】

崔颢向以使李白也为之叹服的《黄鹤楼》诗著名。如果说《黄鹤楼》是以日暮思归的真挚乡思动人心魄的话,那么这首《题潼关楼》则以对雄伟山川的赞叹和由此产生的广远深沉的忧虑,表现出崔颢诗歌风格的另一方面。

开始两句“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表现出诗人匆匆登临的情形。诗人在骑马赶路到达潼关时,恰逢雨过天晴,原本疲倦的精神为之一振,于是歇马登上“津楼”(即潼关城楼,面对黄河),眺望山川。这两句说明行色匆匆,写来却从容不迫,“逢”字、“上”字安排得次第井然,而且别有一种挺拔劲健的感觉,引出下文的雄伟景象。

中间两联,写登楼眺望所见,正面表现潼关形势的险要和山河的壮美。“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前一句说从楼上望去,潼关内外群山连绵起伏,威武雄壮地护卫着“三辅”之地。“三辅”,本指西汉时期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这里指唐代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后一句是说,潼关的大门紧紧地把持着“九州”。“九州”本指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这里指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作者先在前一句勾勒出雄伟的山势,描绘出壮阔的背景,然后在重峦叠嶂的背景上刻画出“关门”,前有“三辅”,后有“九州”,中间用生动而有力的“扼”字连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势跃然而出。“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这两句从描写关势险要过渡到交通,是上一联诗意的延伸。“川”即平野。潼关一带,在乱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平原,从关中向“陕路”通去。“陕路”即陕州之路,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河”即黄河,在古潼关北面,黄河之水由北而南向华阴县流来,然后在潼关和对面的风陵渡之间,忽然折向东,滚滚流去,卷起滔滔洪波。一个“绕”字,形象地表现出黄河的走势,形成磅礴的气势。中间四句,分别从群山、关门、川原和河流描写潼关的地势,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展现出雄浑苍莽的特有境界。诗人还通过“三辅”、“九州”、川原、河流,将潼关与广袤的土地连接起来,大大拓展了诗的意境,造成一种壮阔宏大之势,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潼关地势的险要。

最后一联融情于景,“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诗人面对如此险要的关隘,眺望着雄伟的山川,不觉时间已晚,黄河之上、群山之中渐渐升起了暮霭,在轰然如雷的黄河涛声中,一片苍凉,不由触动了诗人的愁绪。这里的“愁”包含着浓郁的乡思,因为作者一开始就点明了自己是“客行”,时值“向晚”,行役之人产生思乡之念;但这里的“愁”,又不仅仅是乡思。在潼关楼上,面对从古至今如此险要的关口,作者自然会产生怀古伤今之意。朝廷政治的腐败、藩镇作乱的迹象,都已清楚地显露出来,诗里也隐含着作者对国事的殷忧。因此,作者在潼关楼上的“愁”,深沉而又复杂。

这首诗与《黄鹤楼》相比,格律上更加严谨工整,手法上显得含蓄蕴藉,别具一种深沉凝重的风格。

上一篇:他们比盖茨、巴菲特更伟大 下一篇:偶尔停一下,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