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批评的建设性和前瞻性

时间:2022-08-04 04:36:30

电影批评的建设性和前瞻性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电影理论批评作出建设性的、前瞻性的问题。

饶曙光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进入新世纪后,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的历史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产业的理念得以确认,电影产业因此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2003年到2005年,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促进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政策措施,为电影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政策平台。从2003-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持续高速增长。近六年来,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总体比例下滑,单片票房也在下滑,美国大片在中国票房轻松过亿乃至几亿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与此相反,中国电影票房过亿的却越来越多,2008年达到了8部。2008年底,贺岁档期的四部华语电影《非诚勿扰》《梅兰芳》《赤壁(下)》《叶问》票房全部过亿,《非诚勿扰》票房更是超过3亿。即便在2008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电影产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年产影片400多部,建成银幕4000多块,总票房达到43.41亿元。而包括内地票房、海外销售及票房、电影频道广告等项收入,不包括音像和其他授权收入在内的电影综合收入则达到84.3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2008年中国电影海外市场取得骄人成绩,共有45部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收入达25.28亿元。更重要的是,国产影片贡献了25.63亿元,占到了60%以上。在13部票房过亿的电影中,国产片占了9席,票房总和逼近20亿元,彻底压倒了好莱坞大片。另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统计表明,2009年上半年中国电影逆势飘红,主流院线上映的80多部影片赢得约23亿元票房,2009年全年票房有望达到57亿元,增幅保持30%以上。

中国电影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式大片的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中国式大片有效的占据了国内电影市场,有效的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有效的维护了国家的文化安全。但是,对于中国式大片存在的问题、经验,尤其是一些获得高票房的电影为什么能够获得高票房,还缺乏深度、令人信服的分析、阐释。

《非诚勿扰》《画皮》取得了超乎很多人想象的高票房收入。对此,很多批评家并没有去认真分析和研究两部影片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画皮》还遭到了诸如“严重脱离原著”、“与原著相去甚远”的批评和指责。绝大多数批评家也没有真正去理解为什么影片把一个鬼怪故事变成了一个现代伦理故事,也没有站在钟惦先生的“观众本体论”的理论高度去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众所周知,是中国电影最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电影类型。但传统的如何在新的产业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转化?《非诚勿扰》《画皮》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种转化?其成功的个案经验是否可以转化为普遍性的经验?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电影理论批评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

金融危机对于全球金融市场来说,是一次大灾难,但是对于中国影视业却是一次重新洗牌、凤凰浴火的机遇。“口红效应”无疑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电影产业中提及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影是内容产业,创意产业,必然是内容为王,创意为先。有不少专家都指出,在经济陷入萧条和危机的时候,电影作品的内容表达是影片是否能够得到观众青睐的直接原因。一般说来,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骤然加大,迫切需要得到心灵抚慰、精神激励,对轻松娱乐、价格低廉的文化消费的需求非常强烈,更愿意接受喜剧性的东西。此外,深层次的一些心理需求如安全感、伦理性的东西也是观众内心深处的需求。这些安全感、伦理性东西的情感满足,是好莱坞大片提供不了的,这无疑为中国式大片提供了空间和机会。电影理论批评,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中国式大片准确的创意和定位,并找到一种有效的、当下年轻观众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

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使得中国电影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造票房奇迹的中国式大片,有效巩固了本土电影市场,提高了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国产电影的产业化规模、水平及其市场占有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电影产业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前期投资拍摄,生产、策划、制作,发行放映以及后电影产品和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等。好莱坞生产的不仅是电影,更重要的是品牌,从宣传、发行、放映到后续产品的开发,这种品牌战略贯穿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始终。如何增强电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主流院线市场?如何培育电影品牌(龙头企业;有中等实力的电影企业;制片人、导演、演员品牌),培育电影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下大力气调研当下观众的消费心理变化,找准市场潜力?如何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争取中国电影更多的进入海外主流院线市场?总之,如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之路,尤其是中国式大片的发展之路?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电影理论批评作出建设性的、前瞻性的问题。

上一篇:《非常完美》: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下一篇:电影要胸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