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体能消耗与营养结构现状研究

时间:2022-08-04 04:35:04

运动体能消耗与营养结构现状研究

一、运动体能消耗营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体能消耗的研究处在发展阶段。运动员体能消耗是影响与制约体育成绩发挥的主要因素,而营养结构性补充又是保证运动员维持体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中,一直困扰着教练员的最大难题,就是运动员的体能消耗能够得到快速恢复和营养迅速补充问题,据国外专家统计,影响运动成绩提高的因素有150多种,涉及数十个学科领域。由于不同的体育项目体力消耗是不同的,有的是快速剧烈连续性的体能消耗,有的是间歇性、有的是处于均衡的节奏中。而目前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体能消耗深入研究不够,缺少完整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以及科学的评价标准与管理体系,特别是学科交叉研究与整合研究滞后。

(二)营养摄取缺少配方标准。运动员在激烈运动能量代谢过程中的许多酶、激素、血液等成分也参与能量代谢和有氧运输,故而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消耗。在训练与比赛过程中,由于每个运动员的身体消化与吸收功能都有差异,因此在详细分解各个运动员身体状况及营养结构上缺少科学的检测与评价。目前各个体育学校和运动队的膳食结构都是标准自选型,虽然都有一定的标准,能进行营养的调整,但缺少对运动员的饮食与营养的摄取标准及导向提示。不能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时间段,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与营养结构的配方标准等。

(三)运动员的营养食品与饮品开发滞后。据市场调查显示,我国的运动营养食品市场发展虽然有20年的历史,但仍然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1984年由广东健力宝饮料厂首创运动饮料,一度被誉为“中国魔水”。虽然国内一些运动品牌饮料纷纷进入市场,但市场的覆盖面很窄,在我国保健食品管理部门设定的27项食品功能中,只有6类保健食品有可能成为运动营养食品。即使在这仅有的6项范围内,很多食品生产企业缺乏长线的技术和研发的投入,至今形成品牌系列的和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国内屈指可数的运动营养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局限于专业运动队和健身俱乐部。

(四)数据库建设水平低,不能满足需要。运动员体能消耗与营养结构状况的数据采集处理困难。就目前而言,很多体育学校及运动队,不能对运动员进行定期的身体状况数据采集与评价,数据库建设缓慢和仅局限于内部应用。数据库建设与全国联机系统平台建设需要整合各个学校和社会的资源,部门之间的协调,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科研立项及财政预算和资金上的投入,需要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环境支持等,因而限制了数据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五)食物污染,造成运动员体质问题与疾病的发生。1.添加剂超标。目前,很多食物都会加入各种食品添加剂,但有些生产厂商不严格遵守规定和添加标准,在食物中超剂量加入各种化学添加剂,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虽然添加剂的含量在安全值以内不会致人中毒,但长期食用含有添加剂的食物对身体同样造成巨大的伤害;另外个别生产厂家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添加剂“苏丹红”、“瘦肉精”等,造成人食用后中毒问题。2.化学物质与农药残留。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返季作物需要过度的喷洒农药消除病虫害,为促进家禽生长喂食生长素与高效料精等,也会使肉类有一些化学物质残留。3.人为污染。有一些农副产品被人为的污染加工,例如土豆,粉丝、瓜子用硫磺熏制;鱿鱼干、笋干等用浓碱浸泡;以及垃圾油流入校园附近饮食摊点等。

(六)转基因食品对运动员构成的潜在威胁。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一些专家称:“转基因食品五大隐患――远远超过鸦片的危害”(五大危害:毒性;过敏反映;营养遭受破坏;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转基因由于发展的时间短暂,除已知问题以外,还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待揭秘,国内外的一些科学家经实验证明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转基因会给人类生存和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后果,如果运动员经常食用转基因食物也会给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运动体能消耗与营养结构发展的思路

目前体能消耗与体育运动营养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热点学科,涉及领域已经扩大到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数据库管理等。运动员体能消耗与补充的实质也是新陈代谢的过程,运用超量恢复理论,应该从整体上研究运动员的体能消耗与营养结构来保证运动员的体质稳定。

(一)制定体能消耗与饮食摄取标准。1.制定不同体育项目体能消耗的标准。参照国家体育总局的《运动员使用运动营养补品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一套科学的体能消耗与营养摄取标准体系。可针对不同体育项目体能消耗所需要的饮食摄取标准、开发研究食物营养结构及补给,针对每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身体需要通过科学的配方进行补给,以及对生活规律的要求等,保证运动员的体能稳定、以及赛场最佳状态的表现和技能的发挥。2.制定不同运动项目的营养摄取标准。3.饮食的酸碱平衡标准。4.颁布运动员食物安全标准。参照卫生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出台《运动员食物安全标准》,对运动员食品的供应最好实施全流程监督与管理,杜绝有污染、易导致健康与疾病的食物流入校园,通过检测和制定食物的各种有害物质残留量、化学添加剂限量的标准来进行监督管理。

(二)建立数据库联机管理中心,实行运动员营养处方制度。1.建立数据采集与处理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全国数据库中心和分机系统并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学校、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一个现代化的信息交互与交流的平台,提供决策服务等。2.实行运动员营养处方制度。实行饮食营养结构补充的处方制度,控制和防止过多地补充氨基酸(蛋白质),避免相近的氨基酸重复补充可能造成机体内氨基酸种类的不均衡而产生的毒性,通过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实行食品营养结构的处方制度。数据库系统可为不同训练项目、训练级别、训练时间、年龄阶段和性别的运动员提供和制定不同的膳食标准,膳食计划以及对营养补充采取的干预措施,通过制定详细、具体的标准和营养素的饮用数量,保证体能的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开发快速恢复体能、增强耐力和消除疲劳的食品与饮品。1.能促进消化与快速吸收的营养食品与饮品。运动员在赛场连续参加比赛项目的情况下,运动员的体能被部分或者大部分消耗导致身体处在进入无氧代谢过程,身体的耐力、速度、力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体能需要得到快速恢复就成了运动员是否能继续坚持比赛的关键。专业运动员如果只靠食物进食是不可能的,只有经过特殊工艺流程生产的乳清蛋白,或者大豆蛋白,因为经过高科技手段处理后不需要被人体消化后再吸收,而是直接吸收。2.增强耐力营养的食品与饮品。耐力食品能量供应主要以无氧代谢为主,研究表明,优秀长距离自行车、赛艇、滑冰、游泳、赛跑运动员,每天每公斤体重要消耗22―93大卡能量。专家们建议,耐力运动员从糖中摄取的能量达到所需总能量的70%,蛋白质提供总能量的10-15%,脂肪提供15-20%。3.体内积蓄营养的食品与饮品。其作用是增强身体抗体与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为平衡身体各种营养的分配,从而保证身体对各种营养的正常吸收,还有在体能过度消耗与身体过于疲劳的时候,体内自行调节,达到体育技能的最佳发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92年发表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科学的保健与‘平衡饮食’,平衡饮食中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第一是绿茶;第二是红葡萄酒;第三是豆类;第四是酸奶;第五是骨头汤;第六是食用菌汤;其次是螺旋藻,是最好的蛋白质,联合国唯一推荐食品。1克螺旋藻=1000克各种蔬菜的总和,营养最均衡,蛋白最高,最优质,目前已经用作宇航员的太空食品”。现代科学认为,常食海藻类食品可有效地调节血液酸碱度,避免体内碱性元素(钙、锌)因酸性中和而被过多消耗。

(四)建立营养品指导中心和食物生产基地。1.建立运动营养食品指导中心。国家体育总局应建立运动员营养品指导中心,对各个体校、运动队进行营养食品进行指导。中心应下设食品检验部门,专门为运动员饮食营养提供科学的检测数据,并将检查的结果定期,作为体校、教练员、运动员参照的依据,为保证运动员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等。2.建立运动员重点食物生产基地。建立运动员重点食物生产基地,目的是保证食品的安全。建立运动员重点食物产品生产基地,保证无公害、无污染、无毒与无副作用等,消除潜在因素的影响。

(五)认真面对转基因食品。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尽管国际上没有统一的科学依据和说法,但转基因食品并没有得到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转基因食物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毒素及各种副作用?各国很多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转基因会给人类生存和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后果”,转基因的五大危害中,其中毒性;过敏反映;营养遭受破坏;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等四项是与人体有关的,因为转基因食品除已知问题以外,还有很多未知因素待研究定论,不排除对人体构成更多的潜在威胁和风险。建议各个学校与运动队少食用、或者不食用转基因食品,避免给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潜在影响。

(六)整合社会多部门、多学科开发研究新型营养健康结构食品。运动员的新型营养食物开发,仅仅依靠体育部门是不行的,应立足于从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展开,根据健康学、营养学、运动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开发新型的营养食物,重点围绕维持和延缓疲劳和运动寿命的产品;多种食物、多种营养成分合成食物、乳状饮品食物和颗粒状速溶易消化吸收食物等。本着对运动员的身体安全、有利于提高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则宜.运动营养素研究开发走向何处[R].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研究员.2005.4.7.

[2] 聂英涛,李正洪,吴静.运动营养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外教育研究.2009(6).

[3] 齐国利.北大柯瑞健康工程科普讲座[R].北京大学著名营养专家.2008.08.23.

上一篇:浅谈运动损伤的预防 下一篇:论如何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