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120例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03 07:55:39

糖尿病足120例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需要截肢。糖尿病足可以迅速发展,处理不当会严重致残,甚至死亡。在糖尿病足的治疗过程中,2003年以来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120例糖尿病足,随访效果比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3年2月~2007年12月收治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120例,男85例,女35例,年龄46~81岁,平均66岁。120例患有糖尿病病程平均11年。所有患者造影前均经本人知情同意。术前测定:血糖(空腹及餐后2小时)、糖基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微量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查:眼底、双下肢动脉多普勒彩超、踝/肱动脉压比值。120例糖尿病足患者行动脉血管造影,并对其中101例行下肢动脉灌注抗凝溶栓治疗,19例行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治疗。

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行两侧髂外动脉造影后,120例造影发现下肢动脉节段性狭窄,用5F单弯导管选择性插入下肢动脉后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后,超选择插管至病变部位,其中101例造影发现以远端终末和微循环闭塞为主,故单纯予以尿激酶25万~50万U、罂粟碱30mg(单侧量)作溶栓治疗。本组血管腔狭窄>75%者19例,实施球囊扩张术,送入球囊(直径2~3mm,长2~12cm)行血管扩张。术后立即复查造影,狭窄度<20%则视为成功。术后120例均予以扩血管药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0天,神经营养剂胞二磷胆碱1g静脉滴注10天,以及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1次/日,共7天常规抗凝治疗。术后给予控制血糖,抗感染,抗凝治疗,局部溃疡予以清创换药等处理,其中68例6个月后行血管造影对比观察。

结 果

血管造影表现:本组120例下肢动脉均有不同程度串状或虫蚀状改变,严重者终末及微动脉闭塞,周围有侧支循环血管,呈树根状其中以动脉最为常见(63例)[1],其次是胫动脉(41例),股动脉(16例)。

本组120例患者插管成功率达100%,术后83例患者皮肤温度当即升高,93例血供明显改善,足背动脉搏动增强。92例肉芽生长快,溃疡愈合良好。120例患肢麻木、疼痛明显改善。6个月后有68例复查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狭窄情况均明显好转,管腔直径大于正常管腔>50%,血管内血流通畅,未见再狭窄及闭塞情况。120例造影时均有下肢疼痛反应,但症状均为一过性,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血肿,血管壁破裂,远端血管血栓栓塞等并发症。33例患者创面修复而取消截肢,避免了致残。

讨 论

糖尿病患者下肢溃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神经、血管病变和感染。本组120例患者均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局部感染。糖尿病患者下肢的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下肢截肢率比正常人高5~10倍[2]。目前,下肢血管病变临床检查方法很多,包括股动脉有血管杂音,足背动脉有无搏动,皮肤温度情况,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踝/肱动脉压比值(ABI)指数测定等,检查均有一定误差,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则能准确了解血管病变的程度、部位,所以是血管病变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糖尿病足血管的病变特点为范围广,病变多累及双侧数支动脉,并呈节段性分布,外科手术难以处理较大范围的病变,而介入治疗更简便安全患者容易接受。一般情况下可行经皮血管腔内溶栓术、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激光血管成形术、粥样板块切割术、下肢近距离放疗、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术等,以保持血管的通畅性。但限于条件,本组内120例患者,均采取了动脉灌注抗凝溶栓和球囊扩张术治疗,而临床疗效明显,糖尿病足明显好转或痊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对于长段的血管狭窄或完全闭塞且无侧支循环形成的也可为血管旁路手术做准备。对于确实要截肢的患者,下肢动脉造影也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截肢平面参考。

对糖尿病足患者施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较其他检查方法能较早地、准确地了解血管的通畅情况狭窄及闭塞程度、范围等,而介入治疗糖尿病足创伤性小,对糖尿病足治疗的有效性高,溃疡的愈合时间缩短,是糖尿病足治疗的新方法。通过对下肢血管的造影,也能够对糖尿病足的选择治疗方案有指导及参考意义。由于介入方法开展较晚,病例数有限,对于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李彦豪.实用介入诊疗技术图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57-359.

王建华,王小林,颜志平,等.腹部介入放射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9.

上一篇: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5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急性酒精中毒致深昏迷3例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