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翻转课堂课前测评原则

时间:2022-08-03 07:51:26

浅谈小学数学翻转课堂课前测评原则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设置测评能起到很好的激励、监控作用。通过测评,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也能发现学生的疑点难点。通过师生的努力,不断弥补不足,完善学生的学习,才是测评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应针对具体课程、具体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并在实践中摸索出可行的方法。在整体的设计过程中,课前测评具有一定的共性,小学数学翻转课堂课前测试也不例外,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针对性原则

无论是课前设计还是课堂设计,都是教师精心准备的,其中隐含了相应的细化目标。微视频的内容、自主学习任务单和教学材料的设计都来自于细化目标,最终目的也是希望学生能够完成细化目标。如果要有效地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习状况,那么所设计的测验也应围绕对应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课前想让学生通过自学学到什么,测评就检验什么”。若测评中牵涉到非所给的视频等自学教学材料的知识点,就容易使还未完全掌握当前自学知识点的学生产生误解,不利于学生对当前自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陌生的知识点,提高了测验难度,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测评时应该注意避开非当前自学知识点的干扰。

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是针对测评的题目数量来说的,适量的概念就是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的自学阶段,大多是放在课外、校外或者家中,而不是在正式的课堂中。学生处于社会化环境之中,其自我控制力较弱,因此为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自学,控制测评的题目量很有必要。然而,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题海战术大行其道,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使得学生对试题产生了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学生俨然成为答题机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高分低能。因此,高强度的作业已然不可取。教师在实践题目设计中应少而精,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因题量少,反而会更加认真对待,不会出现抱怨或不愿意做的情况。

反馈性原则

这里的反馈性包含两层含义:于学生而言,课前测评的反馈作用在于诊断自己的薄弱之处,方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自学漏洞,检测出自己未完全理解或掌握的内容,并结合视频或其他教学材料,有针对性地重复再学;于教师而言,测评的反馈作用在于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漏洞所在,而这些都将成为教师调整课堂教学设计、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依据。学生认为的难点、学生常犯的错误才是其真正的学习需要,也是教师真正要教、要指导的内容。这里又再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了以学定教。

适当进阶性原则

所谓进阶性,就是要考虑测评题目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应该是学生“跳一跳”所能够到的程度。这里的测评主要是针对学生自学程度的诊断和评价设计的。学生自行观看视频,完成了知识的传授,这主要是对低阶的认知目标的达成,如概念记忆、含义理解、简单应用等,因而在课前阶段学生自学的知识内容往往较浅。而一些较高层次的评价、创新或拓展内容可放置于课堂之上,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探究,因此高阶能力要求不宜在课前测评中体现。课前测评所设计的题目不应难度太大,重点在于巩固学生所学,而在应用记忆理解层面,可适当进阶到应用层面。

上一篇: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课程知识点陈旧老化... 下一篇:谈“未来教室”的互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