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

时间:2022-08-03 07:49:41

地方高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

摘要:随着沿海大开发的开展,社会各行业对海洋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人才的培养要以专业作为载体,在这种背景下,建设海洋生物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完善该专业的建设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与其他涉海类大学的合作交流,加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投入。

关键词:海洋生物技术 本科院校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已明确被定义为“运用海洋生物学与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海洋生物或生物代谢过程,生产有用物质或定向改良海洋生物遗传特性所形成的高技术” [1]。近年来,随着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

一、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形势,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发展计划,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确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领域。1996年,中国也非常及时地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标志着我国海洋生物技术走向了新的阶段。

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并沿着三个应用方向迅速发展。一是海洋生物养殖技术,目标是通过海洋生物技术实现种质保存、优良品种培育、病害防治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海洋天然产物开发,目标是探索开发高附加值的海洋新资源,促进功能特殊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海洋新药的产业化开发;三是海洋环境保护,其目标是通过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保证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全国涉海类大学及海洋类专业开设情况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的高校已经超过2000所,其中本科院校792所[2],但是纵观全国的高校中,直接跟海洋关联比较紧密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据统计,开设有海洋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也只有三十几所,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连海洋大学、扬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所占的比例尚不到13%[3]。

三、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海洋生物技术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海洋生物技术是一个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基因工程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和海洋生态学等。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说,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力量分散,研究的力度不均匀,在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对海洋生物进行研究开发方面还比较落后。基于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海洋生物技术的投入,使我国的研究水平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其次,海洋生物技术人才缺口严重,加大人才的培养是有效发展海洋经济的保障。统计数据显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因素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我国尚不足30%[3]。随着海洋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海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在全球海洋大开发的背景下,优化专业结构、增设海洋生物技术专业,为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的海洋类研究型人才是缓解目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再次,建设海洋生物技术专业是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地方高校竞争力的有效举措。目前,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通过国务院审议为标志,江苏沿海省域发展规划跃升为国家战略,使江苏沿海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4]。我校地处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沿海海域是中国唯一无赤潮的内海水域。随着江苏省和盐城市沿海大开发的深入开展,对海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充分发挥我校的地域优势,建设海洋生物技术特色专业是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发展和提升我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专业建设定位

在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确立了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重点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人才的培养。即:具备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知识,能在海洋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药物、海洋天然活性物质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服务第一线的海洋生物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

五、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措施

尽管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面临许多问题,但为了适应沿海大开发对海洋科技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该专业办得有特色、有质量, 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强化专业建设。

(一)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该专业的特殊性,采用多视角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纵向拓宽专业内涵、横向拓宽专业口径,实行开放的、多样化的、突出个性的培养模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第一,在低年级时注重基础课程的建设,在高年级时将海洋生物技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掌握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第二学位。第三,加强校外合作,实行校校和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积极与著名的涉海类大学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并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办学水平。

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我们也注重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如:读书节活动、青春风采大赛、音诗画朗诵比赛、生态美环保服饰大赛、通讯报道比赛等。锻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具体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建设课程体系。首先是公共基础课,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数学等;其次是专业基础课,包括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再次是专业课程,包括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学、海洋药物学、发育生物学、水化学与水质管理、特种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等,专业课程的开设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在课程内容方面,大量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压缩了理论课时,增加应用型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的比例。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建设特色新专业的保障。在新专业的建设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结合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式、互动式、去育苗场和养殖场进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双语教学,鼓励学生养成查阅外文文献和阅读外文原版教材的习惯,实时了解国外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做到与世界接轨。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在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中多插入图片、动画和影音,做到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教”和“学”的统一,改善教学效果。

(三) 建设师资队伍, 树立人才强校、强专业的观念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是专业建设的保证。首先,加大对在职师资的培养力度,组建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提升该专业的竞争实力,例如:我院每年暑假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研究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做到专业建设跟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其次,对专业核心课程成立教师负责人制,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全程跟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根据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编写符合我校专业特色的教案和教材,提高教学水平。再次,要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 不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逐步形成一批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带头人物;并且积极挖掘校外资源,聘请海洋生物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参与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过程。

(四)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推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实习是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从而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第一,要搞好校企联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立长期联系。比如,我校已与盐城大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进行了合作,作为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在海洋生物的生物周期内安排学生进行为期5-7个月的实习,鼓励学生将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实行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以科研方向完善专业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加速沿海大开发的进程,形成“以科研优化生产、生产支持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理想局面,突出专业特色。第三,搭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一方面, 指导他们申请省级和校级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让学生亲身参与科研项目选题、申请、开展、结项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动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实验设计、实验技术等方面的锻炼。

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办学经验不足,专业建设经费比较缺乏,教育质量与国内外的涉海类大学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办学水平和规模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校要办好这个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业目标也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宝灵, 姜健, 桂佳, 王智, 刘业伟, 张洪艳. 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5, (1): 67-70.

[2] 王文礼.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3): 29-33.

[3] 苗振清, 刘煜. 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 高教论坛, 2009, (2): 4.

[4] 周晓见, 靳翠丽, 董昆明, 缪莉, 封克.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下的海洋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4): 16-17.

【基金项目】:2012年盐城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项目(12YCTCJY048)。

作者简介:佟雪红(1979-),女,山东潍坊人,盐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发育学及生理学研究。

上一篇:基于政府在线的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创新 下一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