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时间:2022-08-03 06:33:16

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当前,音乐院校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状况,可以说是重视与衰减并存。各种音乐学术研讨会大多设有传统音乐教育的议题;各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多设置传统音乐研究方向;不少民族地区院校已展开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各类传统音乐专著与教材不断涌现。但作为基础教育的本科阶段,其传统音乐教学课时却普遍减少,学生也不予重视。今后似应重点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同时各院校应展开与传统音乐教育相关的学术活动,营造浓郁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情与学习兴趣,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

音乐艺术院校 ;传统音乐 ;教育改革

在中国的音乐艺术院校中,“传统音乐教育”一直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它既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相联系,更与当代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之所以现在又重拾这个话题,是因为在其教育现状中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一面。本文针对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深化音乐教育内容改革的若干设想,以期得到大家进一步的重视和思考。

一、现状:重视与衰减并存,表现为“四进一退”

当前,音乐艺术院校,包括专业音乐学院、高师与普通高校中的音乐院、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状况,是重视与衰减并存,具体现象可概括为“四进一退”。

(一)四进

1.以传统音乐教育为议题的学术研讨会不断举行,呼吁越来越强烈

据笔者所知,从1990年在包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提出此课题并写出向领导部门的建议书、以及在1996年于广州番禹举行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进一步提出“母语音乐教育”以来,差不多每届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和音乐教育学会的年会,在议题中均包含有此项内容(包括音乐类“非遗”的教育传承)。所提交的论文数量之多,其他议题难以相及。近年来,有若干次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性会议在各地举行,更把这样的研讨活动推向了高潮。上述情况表明,音乐界与音乐教育界对此问题是高度重视的,而且越来越重视。

2.凡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均设置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

各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所设置的研究方向尽管名称不一,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人类音乐学等,但其研究对象几乎都是中国传统音乐。除此而外,乐律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及表演等方向,不少也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的。这说明,音乐艺术院校在研究生层次是十分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研究的。

3.民族地区音乐艺术院校大多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由于历史的、社会经济的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音乐艺术院校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是不平衡的,但大多数院校在数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等院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4.与中国传统音乐有关的专著、教材不断涌现

这方面的著作相当丰富,单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概论”、“导论”就有若干本,如王耀华、袁静芳、杜亚雄、杨红等学者所撰写、出版的著作;其他各相关学科的著作也不计其数,如:《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杜亚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樊祖荫)、《乐种学》(袁静芳)、《民族器乐》(袁静芳)、《中国宗教音乐》(田青)、《中国打击乐》(李民雄)、《中国民间歌舞》(杨民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伍国栋)、《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知识100问》(姚艺君、李月红、桑海波、陈爽、赵晓楠)……①这些专著、教材大多已用于教学,对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一退

但是,从传统音乐在本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及课时安排来看,我觉得现在还比不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民间音乐课分成四门,即民歌、戏曲、曲艺、民间器乐。单独开课,每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总共要学两三个学年。上课方式以感性教学为主(如学唱、背唱等),教师多请院团的专业演员来担任,课后则有不少兴趣小组(如打击乐小组等)在自发地练习。感觉上,尽管整个校园内以西洋音乐占主导地位,但学习传统音乐还是形成了一定的氛围。现在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课大多只能上一个学年,更有甚者,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传统音乐”或“民族民间音乐”课(含民歌、戏曲、说唱与民族器乐)则只上一个学期,其教学方法也多改成以理论讲授为主。除了音乐学系作为专业课或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得到重视之外,其他系科对学习传统音乐没能形成一定的氛围,不少学生只是图个学分了事。我举一个亲历的例子:

近两年,我应邀到一所学院兼任多声部民歌的选修课,报名人数不少,为了凑我的时间,学院破例安排紧缩课时的办法,一个学期集中讲两个单元(等于是讲座课)。为上好这门课,我精心准备,除了插入民俗、故事以提高学生们听课的兴趣之外,在音乐分析中尽可能地与他们的专业相联系,还专门做了PPT,录制了音像,第一年还行,来听课的有音乐学、作曲、教育等系的同学,人数与报名的差不多;第二年,换了一批学生,有管弦、钢琴、指挥、声乐的,课前来签到的也有30多人,但上课时却只有不到10人,几分钟后,陆续抽签,只剩四五个人了,下课前五分钟,又渐渐有学生进来,问他们快下课了还来干什么?有的说要签到,有的说教务处老师要检查。原来,课前、课后的签到、检查,是学校为维持学生上课率的一个措施,学生则为拿到学分也创造了应付的办法。我不是个善于应付的人,所以这学年他们还要请我去上课时,我只好婉拒了。

这只是一所学校一门选修课的情况,不能以一概全。但对中国传统音乐不予重视、甚至有所倒退的现象,恐怕不只存在于一两所学校中的一两个专业。最近,在一次传统音乐研讨会上,听到一所音乐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的发言,让我深感震惊,他说:“课时少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还在于学生们不愿意去上。我们学院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缺课、缺考而拿不到毕业证书,其中,缺课最多者即是《中国传统音乐》这门课。”

上一篇:厚利经营方显真功夫 下一篇:果树起垄覆草栽培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