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与六艺

时间:2022-08-03 06:31:59

内容摘要:长久以来,研究者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结,似乎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孔子的教学方法上,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而孔子教育的内容同样需要重视,孔子以六艺为内容的教育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孔子 君子 六艺

孔子教育学生要做一名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教育也是“君子”教育。这才是孔子教育事业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所在。君子人格教育是孔子教育观的“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孔子教育观的“表”,二者互为表里,形成了孔子教育观的完整体系。孔子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仅只有一种用途,孔子要求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学生。一般认为,《论语》中讲的“游于艺”的“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但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子教育弟子的科目远不止这些,起码还有《诗》《易》《史》的教育。

诗教。诗即《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内容,就是‘内容高尚纯正’。”

孔子认为《诗经》包含了政治上的深刻用意,与政治教化密切相关。因此,孔子非常重视《诗经》在教化和引导弟子中的作用,他经常援引《诗经》启发学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书教。书即《尚书》。孔子祖述尧舜,文武。正是从《尚书》对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赞美中,孔子得出了“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结论,并以此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二十篇专题为“尧曰”,是孔子以《尚书》教育学生的记录。

礼教。据研究者说,孔子教授学生的礼,现在已经很难知道其中的内容了。《论语》关于“礼”的言论很多。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无疑发展了“礼”的某些内涵,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陈规,使“礼”具有了普遍适用的社会规范意味。因为孔子讲“礼”是面对他的所有学生,而他的学生中,有不少都是贫家子弟。

乐教。孔子教授学生的乐,现在虽然难知其详情,但从《论语》的记载来看,也还是有信息可寻,如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周武王虽建有武功,但孔子认为武王作的“武”乐,形式很好,“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对“乐”的评判标准是“乐而不伤,哀而不淫”,以是否有利于端正认识行为、有利于社会和谐为根据。孔子晚年花了很大气力整理鲁国的音乐,使“雅颂各得其所”。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音乐,是因为他认为音乐在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是培养人们中正和平性情的重要手段。

射教。射教也就是军事学教育。孔子的弟子中,子路、冉有都带兵打过仗,是军事指挥人才。冉有向季康子说,他的军事才能受业于孔子。孔子自己也向鲁定公提出过“凡文事必有武备,凡武事必有文备”的战略思想。孔子还提出过“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乞之”的主张。这些都说明,孔子的军事造诣颇深。只是孔子是个反对战争的和平主义者,是个教育家,因而,他向弟子在传授军事思想时,总不忘阐说他的做人、做事道理。

史教。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历史学家。孔子评价自己“信而好古”。孔子信而好古,并不是出于简单的兴趣爱好,而是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把历史的研究当作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孔子不仅对上古史颇有研究,而且对现当代史也十分关注。孔子把自己对历史的研究心得告诉弟子,也经常同弟子们探讨历史得失。在孔子同弟子的谈话中,不仅对尧、舜、禹、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伯夷、叔齐以及齐桓公、管仲、子产等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有对当代一些著名人士的评价。特别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史料编订《春秋》,更是花费了他的极大精力,也寄予了他的政治理想。这些,都对他的弟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博学而多才,是“君子不器”、“兴《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典范。《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只是孔子弟子对孔子所教内容的大体分类文即典籍文献。行即道德实践,忠即对人忠诚,信即讲究信用。孔子的弟子学有所成者也被分为四类,即“德行”,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代表;“言语”,以子贡、宰我为代表;“政事”,以冉有、季路为代表;“文学”,以子游、子夏为代表。这样的分类,只能是个大概。看孔子的教育成就,要看他对文化传承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贵州农村大班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水平探究 下一篇:球球先生的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