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惑与思考

时间:2022-08-03 05:09:42

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惑与思考

校园环境具有无形的力量,是校园的隐性课程。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条件之一。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以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或公开地灌输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是学校

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除了要建设体现物质文化的“硬环境”外,更要建设体现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做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学校的自然环境,即学校的主体建筑和布局、文化设施和景观、校园美化和绿化等,又称物化形态环境。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形象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反映,作为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隐性课程,充分发挥着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但是,如果我们仅仅陶醉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舒适、优美、安静、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便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适应,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失去有效教育功能。因此,应把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硬环境”建设下,使学校的校园精神、教风学风、校纪校规、传统风格、人际关系等非物化形态环境建设提升到一定层次,这对学生的自信、情感、意志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几点困惑与思考

1.校园中的名人名言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隐性资源

我在调研东莞某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时,发现校园内有一处老子雕塑景点,上面刻写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句名言来自老子《道德经》,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把“恒”改为“常”。此句名言寓意如何?我对学生作了一次调查,结果91.3%的学生对此句名言寓意全然不知,因此,更谈不上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影响。此雕的含意: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困惑:校园文化建设中名人名言教育功能是否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名人名言要体现人文理念,要体现“生本教育”,提倡“以生为本”;必须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实际进行规划建设。校园建设必须重视开启学生的悟性和智力,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校园所有的环境建设都围绕人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而展开。

有些学校将校园原有的“警示语言”均改成“人本化、人性化”语气,赋予“教育化、寓意化”道理。如将“禁止残踏草地”改为“小草青青,足下留情”,“小草有生命,足下留爱心”;将“不准摘花”改为“怜惜花容,爱护花使”,“我是你的花使,你是我的护神”,等等,使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行为产生影响,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2.校园“动态文化”与“静态文化”要注重和谐统一

在东莞,教育发展不错,许多学校校舍建设在全省来说处于领先地位。有的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全校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建有校园网络中心、电视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及现代化校园广播系统。但“动态文化”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其实,学校建得如何之好绝非是教育的重要条件。要做的是对教育资源的监管、对教育的规划、对教育质量的评估。

困惑: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静态文化”还是“动态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目前,校园“动态文化”从形态上大致可划分为三种:其一是智能型文化,主要指以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为主要目的的课延文化,例如课外学术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办校刊等;其二是观念型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等;其三是素质型文化,指的是由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它包括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民主作风、治学风格等。

以下将智能型文化简记为“A型”,观念型文化简记为“B型”,素质型文化简记为“C型”。

A型应该从学生入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谓的调动积极性,并不是墨守成规的走旧路线、旧方法来号召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只通过一次或几次动员大会,或是演讲并不能达到动员学生参与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A型最重要的是在校园中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

3.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人际心理环境的建设

如今一些学校教育,只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但没有教学生认识自己及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等问题关注较少。从内容上看,这些亦应纳入“学会做人”的教育研究中来。

困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与精神文化较人际心理环境的营造孰轻孰重?

人际心理环境指校园里教师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形成正常的、和谐的、和睦的人际关系氛围。它包括教与学、管理与被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涉及学校所有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对人心理行为影响的程度和所起到的作用。人际心理环境的营造,就是要使学校所有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在一个和谐的、融洽的人际氛围之中,使学校所有师生员工具备团队精神、具有创新力量,形成一个团结奋发的集体。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难驾驭的。教师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师生可以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像家长与孩子一样一起玩游戏,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可敬又亲,才会向教师吐露心声,教师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从情感上对教师产生信赖,就能主动接受教育。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我看人际关系”演讲赛,学生能懂得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谈嫉妒”辩论赛,学生能把嫉妒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我能行”主题队会,学生能在具体情景的感染下,深刻理解“我能行”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这些有针对性的队会不仅能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教育理念”

衡量当今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最终还要看升学率、优秀率、合格率的高低,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正在这几个率上。他们往往看不到校园文化的长远效益和间接效益,以致把它视为“闲白儿”,就连一些试点校也在遮遮掩掩之中研究如何对付中、高考,否则升学率一下降就不会被社会认可。于是中、高考的指挥棒无时不在客观地指挥着办学者的工作思路。

困惑:应试教育的存在是不是制约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校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看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以期学生能在中、高考时提高成绩,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教学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李京禄,徐金玲.关于中小学校园文件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2001,(9).

[2]张兴斌,何建国等.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第18卷,(6):89-92.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2006级教育硕士)

上一篇:医学院校学生工作品牌的创建与思考 下一篇: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限制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