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创造能力

时间:2022-08-03 01:50:33

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创造能力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作出了充分的说明,强调了“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并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的活动的主人,自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老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而儿童的思维是以“直觉和经验思维“为特征的缺乏这种思维”手段就不会有儿童的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新的求知需要与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刺激其感官,激发其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之中。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冲动,使思维入路。例如,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边长是一厘米的正方形,拼下面的图形。

拼完后,教师故意说:“我拼的图形大些”。学生看了看说:“不会吧”?此时,学生心中产生了强烈的疑问,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在热情的驱动下,他们积极地投入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中。、

二、对比观察,进行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积极探索。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探究的方向也就明确了。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步骤和方法。

(1)操作发现,独立探究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态度:表露自己的观点。独立探究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寻找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数一数边长,有几个1厘米:.有的计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有的计算四个正方形的周长,最后再减去多计算的部分。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自己获取知识、取得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独立思维品质。

(2)分析归纳,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得出结论,但并知道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有创造性,这就需要合作探究,它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慨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

(3)类比迁移,集体探究

集体探究重点是探究学生个体、小组合作中解决不了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尽情展示自:.己思维方法,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学会倾听,获得启发,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然后,再让学生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计算周长,实现类比迁移,让学生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讨论整理,引深探究

在讨论整理、明确结论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上述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加以整理,使其有序化、慨括化、明确化,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一阶段,教师易犯的毛病是急于求成,一旦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了眉目,甚至是个别学生的领悟,就急急忙忙地把结论告诉全体学生,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或慨括的能力。正确的做法是结论应让学生自己得出。例如,数的组成,2、5、0,三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时,学生联系旧知识,自己讨论得出结果。这样讨论整理、归纳结论,要比教师直接告知效果要好,记忆牢固。而且这样做,使整个探究过程呈现开放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总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线索,以主动探究为核心,以合作交流为形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试论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下一篇:加强训练提高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