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标杆线的建立

时间:2022-08-03 01:38:32

装配标杆线的建立

骏马电动工具公司成立于 1996年,开发、生产、销售各种电动工具,历经16载,由创业初期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几百人的中小型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公司领导认识到要实现战略性的突破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提升企业生产管理,并对企业组织机构、生产管理进行变革。但由于行业、企业自身发展的历史因素,长期存在的生产管理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如:原材料和在制品(WIP)库存高,资金占用量大;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交货期较长;物流流向紊乱,搬运浪费严重;生产现场管理混乱。

2012年,中旭股份进驻骏马电动工具公司。咨询顾问进驻公司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生产现场调研,发现该公司生产模式采用小组分散作业方式,装配的工艺沿用传统工艺,采用手工作坊式作业,缺乏现代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生产空间利用率低。由于产品的整个装配流程被分成 5~ 6个工段,各工段互不相干,造成各工段间的员工对产品的生产各自为政,产品工艺的连续性被打断,生产空间利用率低下。

第二,在制品库存高,生产现场管理紊乱。由于生产时间上的不一致,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工作区域经常生产不同的产品;每个工段都会形成半成品,需要大量的周转筐和大量的堆栈区域以缓冲各工段间的不同步。以电锤为例,气缸组件段、机壳段、齿轮箱段、半成品段等,每工段都需要 1~ 3天产量的周转筐。在旺季,因电锤生产产生的堆积可达 40~ 50筐之多,占据了整个车间周转筐用量的一半以上,更不用说占用了大量生产堆栈区。

第三,品质控制的高风险。由于品质控制的对象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错位,给整个产品的品质控制带来了困难。一个批次的产品可能会延续数天才能最终装配结束;在同一生产时间段品管人员无法对一个产品的全部生产流程实现管控。员工在非上班时间(早中晚加班)的生产完全在无任何管控的条件下进行,品质的优劣和控制只能依赖员工的生产自觉性和产品的终端检验——出厂检验。

第四,生产效率低。由于各人做各人的活,员工相互间没有协同作业,物料搬运频繁,导致整体生产效率低下。

第五,工装模具的代用、混用、错用。由于产品完成的时间跨度过大,工装模具不能及时发放回收,不能有效管控;而生产区域的不同品种产品同时生产,油压机、气压机的共用造成了经常性的模具的代用、混用、错用现象,严重影响了产品品质。

第六,仓储管理的困难。由于分散装配,各工段员工各领各的配件,加上领货时间上的不一致,造成了仓储部配件发放批次混乱,数量不准,账、物、卡不符成为常态。

顾问组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必须摆脱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状态,导入现代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模式,将分散的、凌乱的、各自为政的作业方式,整合升级成现代化装配流水线,并建立与之匹配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制度。

通过顾问组和客户公司相关人员对产品装配工艺的研究以及生产现场的实地调研,在中旭股份公司的指导下,车间导入了装配流水线,对原有的作坊式电锤装配标杆线建立前后相关数据对比表分块生产模式进行了变革和升级,建立了电锤装配标杆线。在建立装配标杆线的过程中采取了如下主要措施:

1.成立装配标杆线建立改善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职责;确定装配标杆线建立的推进计划。

2.实施装配流水线相关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使员工接受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让大家统一认识,减少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

3.确定工位设置

依据产品市场需求确定产线的节拍,同时再根据产品的装配工艺要求对产品的装配工艺流程进行分拆并确定工位。

4.工装夹具清理和制作

依据生产工艺要求和效率需要清理并改进生产过程中的工装夹具。

5.确定工位上物料的布置

依据上线实际操作效果调整并确定工位上物料布置 ,最终将“工位物料布置图”悬挂在相关工位上。

6.确定各工位的作业指导书在装配流水线试运行的整个过程 中,制定和完善各工位的作业指导书,为 IPQC的检查提供了依据,并将“作业指导书”悬挂在相关工位上。

装配标杆线建立后取得了如下效果:

装配标杆线的成功建立,不仅使在制品库存、一次合格率、产能、场地占用方面得到了大幅改善,同时由于在制品库存的减少使得生产现场的管理也得到提升,减少了现场管理的成本。此外还改变了以前由操作者各自领料的做法,提升为由仓库按生产计划配料,降低了物料管理的难度,改善了物料错发、漏发、数量不准等现象。

专家点评:改善案例分享

黄天

装配流水线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导向布局形式,是一种高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同时也是现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一种很重要的生产技术,可以说,任何有着多种零部件并进行批量生产的最终产品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采用装配流水线来进行标准化生产。

装配流水线是人和机器的有效组合,影响装配流水线效率发挥的因素很多,所以在进行装配流水线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分析各种制约因素,如:产品的工艺流程、市场需求(产能要求)、流水线的节奏、流水线的平衡分析、流水线的传送方式以及流水线生产中的工装夹具等等,从而达到投入装配流水线的预期效果。

上一篇:三大养老保险互转有望实现 下一篇:超越部门本位主义从完成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