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生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时间:2022-08-03 06:01:09

高职院校新生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摘要:大一新生处于大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期,若能快速、有效地帮助新生构建起良好的归属感,不仅便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而且对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新生归属感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帮助高职新生构建良好的归属感。

关键词:归属感;缺失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77-02

一、引言

大一新生则处于大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期,若能快速、有效地帮助新生构建起良好的归属感,不仅便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升团队凝聚力,提高学校建设质量,而且对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新生归属感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帮助高职新生构建良好的归属感。

二、归属感

目前,对学校归属感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在众多定义中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归属感是一个整体结构,它不仅包括在一个环境团体中与他人的相处、融合,还包括了对所在团体的责任感,对工作的胜任感及他人对自身能力的认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归属感是一个多纬度结构。

三、高职新生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地域和文化环境改变。大学新生,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彼此的差异性很大,又没有老师和父母陪在身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要自己处理,会造成一些不适应,不能很好地融入新集体。

2.高考失利,失落感普遍存在。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新生是因高考失利,不得已而选择就读学校,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新生有更强的失落感;加之一些学生将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当发现现实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失落、悲观等消极情绪,如果学校没有营造合适的氛围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极易导致学生归属感的缺失。

3.以往成功经验较少,对生活缺乏信心和热情。高职学生大多数在中学期间成绩不是很好,很少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逆反心理,对学习、对自己失去信心。当他们迈入大学校园后,会以一种固有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不能积极、乐观、主动地融入到新环境中。

4.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很多高职新生在中学时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学能力差,时间观念不强,做事拖拉、没有计划,自控能力弱等。大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都与中学有了很大不同,专业性比较强,又没有高考的压力和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很多高职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很容易自我放松,产生无聊、失望等不良情绪。

5.尚未建立稳定和谐的人际交往圈。大学新生,离开了过去的同学、好友,新的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人际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根据2008年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武汉大学出炉的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靠“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6.教育失误造成适应能力不足。适应能力,是人根据生活环境进行自我调整,以便和环境保持平衡的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但由于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许多同学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加之现在独生子女增多,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所以在大学初期很难适应独立生活。

四、高职新生归属感构建的对策探究

1.丰富新生入学教育,有效引导新生适应环境。各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丰富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办学思想、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设置、规章制度等基本情况,使学生全面了解学校;认真组织开展新生军训,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学生纪律性;召开优秀学生汇报会,引导新生正确合理认识大学生活;安排辅导员、学生干部深入宿舍,体现人文关怀;举办高品位、高质量的迎新晚会等活动。

2.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专门咨询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对帮助高职院校新生建立归属感、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打造优秀辅导员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良好班级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示范管理作用,并定期开展辅导员培训,提升辅导员管理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成功体验。参与集体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归属感最有效的途径。在活动中,学生可体会到被需要、被尊重的价值感。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组织品位高、形式多样、传承性好、教育意义强的主题活动,有效发挥校园文化持久的导向作用、强烈的感染作用、巨大的凝聚作用,寓教育于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学生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爱校情感。

5.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高校学生社团因成员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具有交流面宽、参与自由度高,展示才华机会多等特点,可满足学生的交往和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对补充传统正式学生团体归属感不足起到了无法替代的辅助作用。

6.运用网络等信息手段,搭建沟通平台。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交往特点,高职院校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新生入学前的服务工作,组织以辅导员或学生干部为主的服务团队,在新生入学前建立相关的QQ群或论坛等,及时信息、介绍学校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帮助新生结识新同学,解答新生关心的问题,加深新老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新生合理、全面认识大学生活,在网络上“提前入学”,减少期望误差。

7.共建和谐温馨宿舍,加强宿舍团体建设。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家庭”,是除学习以外度过时间最长的地方,宿舍文化也就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建立以学生公寓为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宿舍文化风气,为大学生营造充满爱心、尊重、有活力的生活空间,帮助学生建立“以宿舍为家、以学校为家”的积极情感。

五、结语

另外,学生也要积极地接受新环境,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新生最大程度地提升对学校的认同程度,乐于遵从学校管理,主动参与学校活动,积极而精彩地度过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俞大森.大学生归属感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1):91-95.

[2]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83.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87.

上一篇:斐林试剂用法再探究 下一篇:动耳、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动”中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