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耳、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动”中求发展

时间:2022-08-29 06:54:29

动耳、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动”中求发展

摘要:小学数学要利用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耳、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主体;活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75-02

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在动手中操作,动脑中思维,在不断的动态中求得学生的发展。我们经常说,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等,但是如何认识和完成这一目标呢?所谓主体的特征是自觉能动,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主体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要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寻求真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注意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的过程更有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操作实践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出来,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教学概论。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每人用硬纸壳分别做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准备适量的细沙,上课时,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教具,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演示装沙子,演示后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所盛物体的倍数关系一目了然。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讨论概括,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既然是主体,教师就要面向学生全体,把探索、发现的机会还给学生。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就是真正的体现。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动耳听、动眼观察,而且还要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动口表达。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说,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实验,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怎样使学生懂得把各个数的数字相加比较抽象。我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硬纸做的数位顺序表和一盒火柴,分四个过程进行操作探究:①用3根火柴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一个三位数(如,用2根火柴摆在百位上,一根摆在个位上,得到一个三位数是201),看这个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②用6根火柴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一个四位数,摆出的四位数能否被3整除。③用9根火柴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一个五位数,摆出的五位数如果是13014,看这个五位数能否被3整除。(4)用3的倍数根火柴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一个五位数,看你摆的这个五位数能否被3整除。

2.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中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想想,你摆的这个四位数或五位数是用3的倍数根火柴在数位顺序表中摆出来的。这说明这个四(五)位数各数位数的数字之和是几的倍数?

摆出的数?摇?摇?摇 各个数字之和

201?摇?摇?摇 2+0+1=3

1221?摇?摇?摇 ?摇1+2+2+1=6

13014?摇?摇 1+3+0+1+4=9

3.让学生验证质疑,找出规律特征。用不是3的倍数根火柴在数位顺序表任意摆1个数,看你摆的这个数能否具有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口述自己发现,亲自感受,感到规律是自已探索出来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可见,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会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三、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操作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而思维反过来又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并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譬如:我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学生对“所占空间太小”难以想象和理解,我就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每小组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带刻度的玻璃杯、两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可以浸没于水中),然后往两个杯子里倒水到一定刻度,让学生观察两个杯手里水的上升情况,当杯子里水高度完全相同时,然后让学生把其中小一些的物体沉入第一只烧杯的水中,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第二杯的水平面为什么会超过第一杯的水平面。通过以上动手操作和讨论,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据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之别。到此时再出示课本结语,体积的概念便水到渠成了。这样把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自已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又如,我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自主操作实践,自主发现应用知识。先引导学生把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学具的六个面展开,让学生自主寻求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然后,我又设计如下小组合作实践活动:我们现在就在长方体的教室里学习。请你们看一看,教室里粉刷白色涂料的面积有多大?你能帮助学校算一算共有多少平方米吗?(师生当场一起测量教室的长、宽、高,特别是让学生说出怎样测量的方法)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问题,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养成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良好态度。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恰当地操作学具,开展数学教学和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能力。

上一篇:高职院校新生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下一篇:成人高等教育脱产学生管理的特征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