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8-03 05:24:49

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摘 要】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通过10余年的发展,已基本能承担高等教育重担;但由于独立学院起步较晚,在教育教学管理上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加强和完善,比如: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为此,文章在结合中小学和普通一本、二本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的有关经验,重点探讨了适合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教学策略,具有一定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该教学策略主要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三大部分,体现了信息时代对信息人才的培养需求。

【关键词】 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2

近年来,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及普通一本、二本高校的深入开展给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压力,因为这些年来中小学和普通一本、二本高校在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不仅投入了相当的物力和人力,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独立学院在物力、人力两方面都相对较弱,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能借助中小学和普通一本、二本的已有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设高品质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达到高效、优质地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目的,这给独立学院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独立学院只有认真、快速地解决好该问题,才能继续保持其“又好又快”的发展步伐,才不会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被淘汰。

为此,课题组通过近四年的时间,对西部地区一些独立学院和普通一本、二本高校及有关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并整理出一些可供相关独立学院在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时的参考信息,如本文重点探讨的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1.相关调查及基本分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应用的今天,要让大学学生①掌握好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就需要转变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观,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最优的教学策略。

为了寻求适合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的普适策略,课题组对西南地区5所独立学院连续4年的大一学生入学前后②关于信息技术水平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最后我们得出如下一些基本结论:(1)入学前,差异较大。如:有的学生已对字处理软件、图形软件、编程软件等掌握熟练,而有的却还不会开机、关机。(2)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曾经熟练掌握简单信息技术的学生进步却不明显,而那些曾经是IT盲的同学也并没有因为“系统”地学习,而有太多的改变。为此,我们通过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交流,以寻求一些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信息技术》的讲授内容零散,操作内容大多陈旧,缺乏系统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其二是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快速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需求,以及不能满足差异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课题组经过这四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较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既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也考虑了适合信息技术及其教学特征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欲借助手机、QQ、学习社区等网络平台弥补传统教室的不足。另外,在此基础上,试图采用混合评价方式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评价。

2.指导思想

文献[1]指出“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这无不说明教学策略是一个系统行为,动态、混沌过程;它针对着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目标。对于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课题组经过四年的研究和实践,并在成功申请了国家级子课题《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的研究.》之后,提出了开放、立体和全纳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指导思想,其中,“开放”是指既然《信息技术》这门计算机公共课程成为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课程,那么它就应当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基本条件(即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不同专业学生培养信息技能的开放性平台;“立体”指在贯穿信息技术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多维特征,教学工具和评价模型也应立体化,即:体现智力素质、相关性、支持的学习环境和承认差异等;“全纳”是指依据现代全纳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者应具有公平、民主的学习机会,包括参与、提问、公正的评价方式等等。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设计了一套适合信息技术特征和满足信息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策略,并加以实践。

3.教学内容

文献[2]“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学内容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是动态的。教材只是教学内容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教学者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往往把教学内容与教材混淆,以教材为全部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有失偏颇。为此,课题组在组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时作了一定的改进,其目的是:(1)基本理论与参考教材为准绳,不脱离基础;(2)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发展基本保持同步,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时代性与广泛应用性;(3)启发学生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对信息技术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以此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

比如:我们在讲解《信息技术》课程“操作系统基础知识”时,以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为例,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使用为入口,分块讲解它们的基本知识,并以此和PC操作系统相对照,分析彼此间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对操作系统的一些常用的、关键技术进行勾画。这样由技术应用到理论分析、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不仅让学生对自己常用的手机操作系统、PC操作系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熟练的掌握,而且也对操作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有了深入理解,为后续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学习和日常的操作系统故障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执行。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显著特征是:(1)他们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介于二本学生和一专之间,所以,不能照搬对一本、二本和一专学生的教学方法。(2)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较差,创新思维较低,自卑心理较严重。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计算机基础差异大。一些偏远地方来的同学对计算机可以说一无所知,一些学生对计算机使用又相当熟悉。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言堂、一刀切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情况。

李秉德教授[3]曾对教学方法分为五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为此,课题组结合李教授的教学方法分类法、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独立学院实情,采取了不同的教学场景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教学,订单式教学法为主线;而网络教学则采用E-Learning、M-learning和QQ空间教学法。

4.1课堂教学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任务驱动教学”特点,即: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理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课题组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中,构建了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特征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比如:《信息技术》的“文字处理应用”时,其驱动教学设计是:设计四个任务来完成该部分教学。(1)输入和保存诗词“沁园春.雪”,其中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汉字输入、标点、修改、换行、保存等(2)编辑图文并茂的“沁园春.雪”文稿。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文字的修饰、图片插入和编辑、声音插入等。(3)为文稿加入注释。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自动换行、选定、复制、粘贴、查找与替换等。(4)打印出文稿。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排版、页面设置、打印设置等。最后,教师给出综合任务-制作电子班刊,要求分小组完成。并在下次课时按小组验收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阐述制作过程,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参与评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也让教师可以及时检验教学效果。

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使这门课程不再是教师零散的讲完所有知识点,而是对每一教学模块以任务的方式呈现,覆盖所有知识点。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互动协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

4.2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无领域不用、无信息技能者无从的现状,各行各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量日俱增,需求也呈现多化,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参考,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信息人才。因此,我们在组织《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时,以企业的主要要求为参考,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

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他们亟需这类信息化管理人才,为此,我们根据其需求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如: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让学生在校-企联合的资源平台上,与企业工程师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系统的应用、设计和管理基本知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相关内容,这既让学生熟悉了信息系统的使用,同时,也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一些常用技术和关键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这样设计的实践教学,不仅学生大有收获,而且也让企业招聘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员工,节约了他们在重复培养员工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方面的费用和时间。

4.3多元化网络教学

现在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其应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学习带来了穷言难尽的便捷。为了弥补传统教室的区域局限性和实时交互性差等缺陷,教育学家和信息技术学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如:多种多样的E-learning、M-learning学习平台的问世,但这些多元化的网络学习工具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根据其教学策略,设计了适合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的多元化网络教学,以满足学习者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多样化需求,比如:我们构思和设计了QQ空间教学平台、网络互动平台和手机实时交流平台。

QQ空间教学平台。现在有电脑的国人几乎都使用QQ作为即时通工具,学生也几乎人人一个Q号。利用QQ空间作为教学平台不失为课堂教学一个有益的补充。申请一个专业QQ号,利用该QQ号建立QQ空间。里面的内容主要包含《信息技术》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及知识进深,同时,学生可以使用QQ留言等方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网络互动平台。该平台由本课题组搭建,内容主要有BBS、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视频等。该平台是开放的,面向全国所有用户,帮助教师和学生与外界进行技术交流。

手机实时交流平台。该平台主要利用移动工具随时给学生提供课程反馈,方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得到对问题的解答。

总之,多元化的网络教学作为教堂教学有益的补充,不仅延伸了课堂,也使学生与教师的联系更加紧密。

5.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主要是以分数为主,其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了对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兴趣、特长等的评价,误导学生“分数第一”,抹杀了他们在公式、名词等记忆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和志趣的发展。这种传统式的评价方式难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当然,他们的信息素养也难于提高。在文献[3]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评价方式动态地、全面地评价学习者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分数是学生能力的象征,教师“评价”是高于一切的,使“分数决定命运”成了多年来教学过程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唯一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操作性,但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和同伴、家长的他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让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同伴和家长的他评有机融合一体,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能力。

第二、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要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要避免“分数决定论”带来的“重理论、轻操作”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评价方式应以学生的差异性与学习情境的具体情况而定,把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相结合,强调学生自身内在的变化,减少学生之间量上的比较。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不仅可以采用各种测验和考试,而且还要兼顾听课笔记、现场操作、学习心得、同伴协作和小组活动等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挖掘他们在信息技能某一方面的潜力,弥补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第三、强调评价结果的动态化。信息技术的学习本身就是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所以,学习结果也仅仅是一个个离散的状态,不能以静止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的变化,把评价结果动态化,以期及时发现学生在信息技能上的潜质,有针对性给予实时地、动态地指导和训练。

第四、强调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评语往往都是苍白无力,虽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生之短,但在一定意义上讲,失去了“鼓励进步”的价值。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使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尽量使学生能接受评价的语言,激励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评价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诸方面特点,动态更新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让学生在创新的评价方式中快乐地学习信息技术,并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6.结束语

本文探讨的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是课题组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和已有经验而得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其优点的量化表现在:这些年来我院的每次等级考试过级率不断提高,这让课题组成员倍感欣慰。同时,通过对一些专业学生的跟踪考察,我们还发现他们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增强,也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我们在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该课程建设的内容很多,还需要深入研究的子课题也有很多。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除此外,还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相关的领域加大研究投入,如: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材研究、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建设研究等。

注释:

① 这里指的大学生主要是独立学院学生,同时“大学”指独立学院。

② 入学前后:是指大一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但尚未开课这段时间,即为“前”;大一学生在学习完传统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后,但尚未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者段时间,即为“后”。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http:///view/424858.htm[DB/OL]

[3]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4]黄绍斌、陈臣.全纳教育视野下的高职高专教育[J].继续教育,2009年12月

[5]包昆锦.试论全纳教育人性假设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李院学报2006(1):21-24

[6]边仕英.全纳教育的新理念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启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33-136

[7]侯新一.试论全纳教育理论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教育与职业[J].2007(5):172-173

[8]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黎加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0]陈臣黄绍斌等.基于高职高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07(2):67~68

上一篇:新课标下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设疑方法浅议 下一篇:浅析如何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