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自立人格与西方的独立性人格的区别

时间:2022-09-09 05:30:29

我国的自立人格与西方的独立性人格的区别

摘要:我国的自立人格与西方的独立性人格的区别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使用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中的独立性分量表、镶嵌图形测验以及内控/他控/机控量表的三次调查发现:(1)自立人格与16PF所测量的独立性人格以及场依存场独立性均没有关系:(2)自立人格与内控呈正相关趋势,与他控、机控呈负相关趋势;自立人格与机控的负相关程度大于他控的。可以认为,自立人格与独立性人格是不同的人格构念,二者差异的关键在于自立人格涉及人际因素,并暗含相互依赖的因素。

关键词:自立人格;独立性人格;相互依赖;自立人格量表;人际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1-0038-07

一、前言

(一)自立的心理学研究

自立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精华之一,具有比较宽泛的涵义。不过。其自古就被视为应该倡导的积极品质,还被视为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因此自立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黄希庭教授最早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自立,他把自立界定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可见,自立是立足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概念,是中国化的人格心理学的重要内容。黄希庭教授领衔从心理学角度对自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显示,自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划分为领域自立和自立人格两大基本方面。

黄希庭和李媛将领域自立划分为身体自立、行动自立、心理自立、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五大方面,这也是领域自立的基本方面。其中,身体自立是指个体无需扶助而能直立行走,从学会言语到学会自己站立及与站立有关的如蹲、跑、跳等的自律能力,主要是幼儿期的发展任务。对大学生的领域自立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领域自立主要包括行动自立、心理自立、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经济自立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其可以划分为成就能动性、社交性、独立性、个人中心性和俭朴性5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自立的进一步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自立主要由认知自立与情绪自立两个因素构成。采用夏凌翔编制的心理自立问卷的调查发现,自立对创造性动机中的挑战动机、愉悦动机和关系动机3个维度都有预测作用。

对6-12岁的儿童的自立行为结构的研究显示,儿童自立行为的领域包括一般领域和特殊领域2个层次,其殊领域层次又分为学业自立与非学业自立。学业自立包括学校生活、课堂学习、完成作业和获取信息,非学业自立包括行动自立、社会自立和道德自立。对儿童自立的进一步研究还显示:6-12岁儿童表现出自立随年龄而逐步发展的趋势,但发展并非是匀速和直线式的,在自立总分以及学业自立、道德自立、自我行动、自我负责分量表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儿童在所有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城市儿童,非寄宿儿童的自立程度高于寄宿儿童;高自立的儿童所具有的主要是自立的自我图式,而低自立的儿童则同时具有非自立和自立的自我图式;高自立水平的儿童比低自立水平的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更强;高自立组的儿童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的所有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自立组的儿童;低自立的儿童在亲子依恋的母爱缺失、父爱缺失、母亲拒绝、父亲拒绝、对母亲愤怒、对父亲愤怒等6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自立的儿童

(二)自立人格及其与西方独立性人格的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自立人格是指利于个体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包括个人与人际两个方面的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质的综合性人格特征。其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人格概念,是心理健康的保护性人格因素。

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自立人格的概念,但是其所强调的独立性人格与我国的自立人格有不少类似之处,因此有不少国内学者把二者等同或混淆起来。那么,我国的自立人格与西方的独立人格到底有没有区别?究竟是自立人格还是独立人格更适合中国人呢?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前期调查发现,我国公众认为独立与自立所涉及的人格特征有明显区别。通过对自立概念的文献梳理,与西方独立、自主概念的辨析,我们进一步提出自立人格与西方的独立性人格是不同的人格构念,其关键差异在于自立人格是一种辩证性的人格特征,不仅强调自我依靠,而且强调人际联结,暗含相互依赖的因素。

不过,目前对自立人格与独立性人格的辨析主要还在哲学思辨层面,尚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为了检验上述假设,设计并实施了本研究。为了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从自立人格与西方独立性人格的关系人手,提出了以下的具体研究假设:

(1)自立人格与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Catell 16 Personality Factor Test,16PF)中的独立性维度的关系特点是:人际自立的各维度与16PF中的独立性是负相关或无关,个人自立的各维度与16PF中的独立性是低正相关或无关(假设1)。这样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6PF中的独立性所测量的个体特征是自恃、习惯于我行我素、既不讨厌他人但也不需要他人的好感,这是西方独立性人格的典型特点。自立人格则包括了人际自立与个人自立两个方面。人际自立反映的是人际性特点,强调人际联结,因此与16PF中的独立性是负相关或无关。个人自立强调的是依靠自己解决个人问题,但并不排斥他人(包括不排斥向他人求教、与他人合作等),因此个人自立与16PF中的独立性虽会有一定相关,但不会太大。

(2)自立人格与场依存一场独立性无关(假设2)。这样假设的理论根据是:根据威特金的分化理论,场依存性一独立性是心理分化中自我与非我分裂的表现,不仅反映在认知领域也反映在人际领域。场依存性的人自我与非我的界限不明确,自我与外部环境有更多联结,因此他们更多以外在环境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在认知活动中,打破并改组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的认知分析与建构的技能低;在社会活动中,人际敏感性强,容易注意社会线索,对他人有兴趣,善于与人交往,容易被他人影响,属于社会定向。场独立性的人则与之刚好相反。场依存性一独立性通常被视为单维双极的因素,并认为在认知分析中的场独立性与人际分离联系。这与西方对独立性人格的传统认识也相符,但与自立人格同时强调自我依靠与人际联结的观点不符。因此,场依存一场独立性的分数不会与自立人格有明显的相关。

(3)自立人格的多数维度与内控呈正相关;与他控、机控呈负相关,但是与机控的负相关程度会明显大于他控(假设3)。这样假设的理论根据是:在内控/他控/机控量表(Internality,Powerful Others,and Chance Scale,IPC)中,内控是指个体相信能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他控是指个体相信他人控制自己的生活,机控是指个体相信机遇控制自己的生活。自立人格强调自我依靠,因此自立人格者会偏内控。但是自立人格也强调人际联结,暗含相互依赖的因素。所以自立人格也不绝对强调内控,对他控具有一定的容忍性,但对机控的容忍性会相对最低。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将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与16PF中的独立性分量表在重庆市1所中学和1所大学对250名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24份,其中女生157人,男生67人;高中生90人,大学生134人。

参与镶嵌图形测验的被试是大学本科生30名,被分为个人自立高分组、个人自立低分组、人际自立高分组、人际自立低分组四个小组。由于有8名被试同时属于个人/人际自立高分组或个人/人际自立低分组。因此,个人自立_高分组与低分组各10人,男生4人,女生16人;人际自立高分组与低分组各9人,男生3人,女生15人。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将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与内控/他控/机控量表对重庆市两所大学的23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4份,其中女生140人,男生74人;大二150人,大一与大三63人,1人未填。

(二)工具

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为研究者自编,前期研究显示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该量表共48个项目,5点计分,包括《个人自立量表》、《人际自立量表》两个分量表以及《印象管理量表》和《一致性量表》两个效度量表。人际自立量表包含人际独立、人际主动、人际责任、人际灵活、人际开放5个维度;个人自立量表包括个人独立、个人主动、个人责任、个人灵活、个人开放5个维度。

16PF是常用的人格测量工具,其中的独立性分量表包括10个项目,3点计分。

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s Test)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修订,是目前国内测量场依存一场独立性的常用工具。

中文内控/他控/机控量表(IPC)的修订版。包括内控(I)、他控(P)、机控(C)三个分量表。经过初步修订后该三个分量表分别包括6、5、6个项目。

(三)研究程序

在第一个样本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问卷施测,被试同时完成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与16PF中的独立性分量表。

第二个30人的样本的被试的获取方法如下:第一步,使用《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以班为单位对西南大学的68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从中获得自愿留下联系方式的被试470人,其中男生104人,女生366人;大一102人,大二287人,大三1 29人,2人未填;文科178人,理工科291人,1人未填。第二步,计算470名大学生在《个人自立量表》的5个维度、《人际自立量表》的5个维度以及《印象管理量表》上的平均分。第二三步,综合考虑3个因素挑选被试:①高分组被试在个人/人际自立每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平均分,低分组被试则均低于平均分;②被试在印象管理量表上的得分至少小于平均分o,5个标准差;③挑选出的高分组与低分组的被试数量相同。最后获得每组的候选被试为12名。第四步,电话联系候选被试,最终获得的被试为30人。

在第三个样本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问卷施测,被试同时完成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与内控/他控/机控量表。

问卷施测的主试均为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或研究生。施测不限时间,被试填答完后立即回收,并根据被试在效度量表上的得分情况删除无效问卷。

(四)数据分析

用SPSSl6.0统计软件来处理和分析数据。

三、结果

(一)自立人格与16PF中的独立性分量表的相关

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各维度与16PF中的独立性分量表的相关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人际自立的4个维度与16PF的独立性维度无关,人际主动维度与之有显著的负相关;个人自立的4个维度与16PF的独立性维度无关,个人灵活维度与之有显著但相关系数绝对值很低的负相关。这种结果与假设1基本吻合。

(二)自立人格与场依存场独立性的关系

个人/人际自立高、低分组在镶嵌图形测验上的得分及差异检验的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个人/人际自立高分组与低分组在镶嵌图形测验上的得分近似,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自立人格与场依存一场独立性无关,支持了假设2。

(三)自立人格与内控/他控/机控的相关

由于内控/他控/机控量表是翻译自国外的量表,尚未经过严格的修订,因此为了保证测验的科学性,根据《内控/他控/机控量表》的理论构想,设定3因素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最大正交旋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并根据以下标准挑选项目:(1)项目在因素上的负荷要超过O.4;(2)一个项目在任意两个因素上的负荷之差的绝对值要大于0.2。结果删除了7个项目,对剩余的17个项目再次应用上述方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EFA的取样适当性KMO指标值为0.71,Bartlett’s球形检验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适宜进行因素分析。具体的因素和项目负荷等情况见表3。

根据修订后的内控/他控/机控量表的项目,计算了自立人格各维度与内控/他控/机控量表三个维度的相关,具体情况见表4。

从中可见,自立人格中有4个维度与内控无显著正相关,而且个人灵活还与内控有显著的负相关(但是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很小)。自立人格量表中仅有3个维度与他控有显著的负相关,而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低于0.2;但是,有7个维度都与机控有显著的负相关,而且有3个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高于0.2。为了进一步探索自立人格作为整体与内控、他控、机控的关系,分别计算了10种自立人格特质与内控、他控、机控的多元相关,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45、O.28和0.43。这些结果暗示:总的来说自立人格与内控呈正相关,与他控、机控则呈负相关,但与他控的负相关程度要明显弱于与机控的。这就支持了假设3。

四、讨论

(一)自立人格与独立性人格的区别

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最初提出的三个假设,同时也显示出自立人格与西方的独立性概念的明显区别,这也就支持了自立人格与独立性人格是不同的人格特征的理论观点。除了本研究所获得的直接证据外,还有其他一些间接证据也支持本研究的假设。第一,自立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显示出了自立人格与独立人格的区别。因为这些研究发现:(1)大学生自立人格的绝大多数维度都与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所测量的9种心身症状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自立人格可以显著负向预测这9种心身症状;(2)除了人际灵活维度外,大学生人际自立的其他4个维度都与Beck抑郁自评量表得分的相关达极显著的水平(p

(二)自立人格与相互依赖

表1显示自立人格中的部分特质与独立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4则进一步显示,自立人格虽然是偏内控,但并不绝对地强调内控与排斥他控,似乎暗含相互依赖因素。如上所述,自立人格与社会支持等人际因素也存在密切关系,这也暗示自立人格可能暗含相互依赖的因素。总之,已有研究的结果提示自立人格涉及相互依赖因素,这也是自立人格与独立性人格不同的重要表现之一。本研究的结果提示,自立人格涉及相互依赖因素突出地体现在了个人灵活特质上。表1和表4显示,在自立人格各特质与16PF中的独立性以及内控的相关中仅有个人灵活与它们有显著的负相关。这提示:个人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人际分离和内控,含有相互依赖的因素。这种结果应该与个人灵活的特性有关,因为个人灵活是指不刻板地坚持已有的东西(如规则、思想、计划等),能权变、现实地处理个人生活问题。个体在权变、现实地处理个人生活问题时就可能会选择向他人求教、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这种方式就是相互依赖的典型表现。其实,在特定的时候选择依靠他人才是适应与心理健康的表现,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并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与问题的解决。当然,自立人格是否含有或涉及相互依赖因素,还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采用更为直接的方式来予以检验。

上一篇: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内涵辨析 下一篇:关于设立三峡库区流域环保警察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