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职教育中电气类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2-08-03 03:54:13

有关高职教育中电气类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旨在培养一线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不同于本科教育,不能纯粹地进行理论教育,必须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应用。因此,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就是高职教改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研究有效教学的意义,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符合我国高职的教育理念和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科类专业;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14-02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目前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即强调培养目标具备职业化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成为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的养成教育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以使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对接、学生的择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对接,从而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行业内就业率,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随着我国高校不断的扩招,原来的中专、技校为了生存纷纷升格为高职院校。在教育体制没有变,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前提下,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变革,先后引入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所谓“教学”无非是精通知识的教师向未成熟的学生传递知识的作业。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1]。即使到现在,这种观念也根深蒂固。高职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在高职教育改革中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工科专业中电气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工科类学生也将会成为企业的一线岗位的技能工作人员。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更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然而,高职生自身起点较低、学习能力不够、实践能力弱一直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软肋”。因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标准化校内实习基地群尚未真正投入教学使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一批稳定的、不同类型的实训基地。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尝试进行一些改革,试图扩大以前以学校为中心的圈子,尝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却是收效甚微,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化变得非常紧迫。

二、高职电气类课程中“有效教学”的研究价值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主导灌输知识,学生为依存吸收知识。面对高职生的接受水平,一味地接受、吸收知识,就会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高职电气类课程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由老师完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述,然后在实验室完成验证性实验。而工科专业的学习,很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动手实践,只有将理论融入应用中,才能让高职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而因此,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模式,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主动解决。

“有效教学”的研究意味着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就是说,意味着冲破旧的教学法研究的束缚,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展开。这是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的。

三、如何提高高职中电气类课程“有效教学”的思考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微型的社会,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归结为单纯的教化和训练,这也不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宗旨。基于上述考虑,合理设计电气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的好坏存在必然的联系。

1.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导,师生对话关系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放弃传统的权威,改变传统的角色,确立双主体关系和互动对话关系。这是时展的一种必然,同时也意味着对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互动对话关系,要求回归学习者的话语权,提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交互,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关系,教师走下讲台,学习者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乐于参与,并且有权质疑与批评。电气类课程的学习一般遵循一个由浅入深、从基础知识到专项知识的过程,因此工科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很多高职生学好工科课程所缺乏的一种能力。枯燥的黑板教学,虽然能够比较流畅地让老师把该教授的知识点一一传达出来,但是也容易让高职学生产生困乏感,对所接受的知识也觉得比较陌生,抽象而不容易理解。加上高职生本身基础不强,一旦受挫后比较轻易放弃学习,这些都是高职教育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可想而知,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3]。积极的情感因素包括自尊、自信、移情、愉快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一位老师如何设计好一堂课,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这就好比德国有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因此,实际的教学设计情形不可能像程式化教学设计所预想的那么简单和线性化。这是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境、教学个性或教学风格不一样,每个教师对教学理论和规则的理解与应用都存在一个“阐释学处境”。尽管如此,教学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高职工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在一个积极、提高兴趣的氛围的环境,能够学有所得。

2.注重高阶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化理念。高职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职业化的技能人才,工科类专业的高职生非常明确地定位在了一线岗位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过程中,除了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职业化养成教育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现实并不十分理想,职业化养成教育的缺乏使处于探索发展期的高职教育暴露出种种问题,集中表现为在校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专业学习中缺乏职业兴趣与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力;实习中不善于迅速融入企业文化,适应环境能力差,受挫心理准备不够,观察力、执行力、协调与沟通能力差;工作中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良好的职业习惯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也开始注重了高阶能力的培养,例如,布卢姆在认知目标分类修订中,明确强调发展学习者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高阶能力)[4]。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能力整体,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十大能力,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指向。电气类课程的专业教学中,应将职业化教育理念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习教学的全过程。在保证理论课与实践课1∶1课时比例的基础上,注重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突出职业化理念。授课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5],尤其是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管理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心态等。实践教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创新意识、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等,使之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习教学是学生职业化养成教育中最重要一环,除了让学生能够学习知识完,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素质培养,这一点也是很多走出学院后的高职生正式开始工作之后得到的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这也再一次提醒了中国高职教育现状中紧缺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职业化养成教育。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电气类课程在实训过程中开始强调了实训环节的内容设计、团队合作以及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培训,比如说团队设计讨论、实训过后清扫工作等,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良好素质。

3.加强老师全面素质的提升,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职电气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男生,相比女生而言会比较难以管教一些。但是,我们也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却独独偏爱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原因就是在于授课教师的个人魅力。正如前面所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倘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有一个积极乐观和蔼的态度,主动与学生沟通,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环节,就能引导学生接受训练。教师要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功夫,力求准确生动,适当增加些幽默感。学生也会很崇拜这样的老师,欢迎他的课堂。

电气类课程讲究一定的思维逻辑性,而且一讲到“电”这个话题,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实实在在存在并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电气类课程的相关理论性知识,给学生的感觉又是内容比较死板,抽象性强,理解起来有难度。这就更需要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上课技巧,尽可能地把一个逻辑思维的问题用一种相对形象点的方法描述出来,能够容易被学生理解。而且很多电气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里才有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的方式比较多,也相对容易实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以及相关技能的掌握。

四、小结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相对低于本科学的学习能力。“重知轻行”是我国大学教学长期存在的弊端。今天,无论是当代智能观和知识观的研究,还是建立在当代学习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探索,无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尤其是高职院校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弱一直是高职教育的一个软肋,这点完全不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电气类课程教学对学生掌握技能的要求更高一些,如果还是沿袭以往的黑板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从前面所述,我们看到了现在高职教育的一些通病,针对电气类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只有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变革,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垣真弓.教学设计的前沿[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5:144-145.

[2]钟启泉.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8-13.

[3]弓永钦.谈情感因素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4):53-56.

[4]盛群力,诸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9).

[5]杨明宇.高职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师职业能力的转型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79-18.

作者简介:张俊(1978-),女(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内蒙古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下一篇:萃取精馏分离甲苯―乙醇共沸体系的模拟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