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双语教师多元文化培训模式建构

时间:2022-08-03 02:42:09

西部民族双语教师多元文化培训模式建构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民族地区开设双语教学是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承担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独特而重要的一个群体。本文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现状和特殊性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多元文化培训模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民族地区开设双语教学是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承担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独特而重要的一个群体。本文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现状和特殊性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多元文化培训模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多元文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11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91-0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和意愿,在民族地区的学校开设双语教学,即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工具进行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中的一项基本政策,承担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也成为教师队伍中独特而重要的一个群体。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开展培训,不仅需要考虑一般培训中存在的共性规律,还需要关注跨文化适应等特殊现象,构建适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特殊培训模式则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

培训的现状及特殊性

新中国成立后,一改我国以往历史上轻视或敌视少数民族的政策,在建国伊始就制定了新的民族教育政策。经过建国后五十多年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达到2135.13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80.7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重5.70%;普通中学的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676.1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重7.78%;普通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1097.15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重9.76%。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数已达102.57万人。[1]虽然缺乏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及双语教师的具体数据,不过从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现状可推断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在当地所占比重应当更高,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

但是,在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普遍学历达标率低、缺额大,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所占比例高,教师教学的总体水平较低。然而,正是在这些地区,作为提高在职教师教学水平主要途径的教师培训,又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常见现象有: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师资严重短缺,教师参加培训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教师本身存在着理论功底较差和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局限,在集中的、理论性很强的培训中,教师获益甚微;在这些地区特别是在藏族牧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学校不仅规模小而且较为分散,各个学校存在的问题较多且均具有特殊性。[2]这就使得宏观的、概括性的、缺乏针对性的一般教师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分析原因,就会发现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存在两大类的问题,第一类是培训中存在的一般问题,主要有:(一)受长期在职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影响,职前学历教育的传统模式被沿用到了双语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中;(二)教师学历达标率相对较低、语言和文字功底较差影响到教师培训效果;(三)缺乏针对双语教师制定和颁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检测内容及评分细则;(四)专门从事双语教学技能培训与检测的师资几乎空白,更缺乏专门的培训教材;(五)培训中重知识,轻情感;(六)重理念轻案例。

第二类问题虽然长期客观存在,但却受到人们的忽视,即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而言,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在表面上是语言技巧问题,但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是深层次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56个民族成分的统一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的成员虽然和睦相处,亲如兄弟,但文化存在差异也是客观现实。当属于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教师进入其它文化群体中从事教学时,例如藏族聚居区的汉族和回族教师,他们首先需要面对的最大障碍不是地理差异或由此引起的生理变化的适应,而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情感、态度以及行为模式的适应。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虽然普通话和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汉文化在这个小社会中处于表面上的主导地位,但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同样存在并深刻影响着学校内部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行为模式。1995年9月万明钢教授、王鉴教授曾对藏、汉双语人的态度问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对于在教学中使用两种语言,不仅仅与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关系,与学生甚至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以及行为模式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要展开有效的双语教学,教学中的双方都需要一定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尤其是教师的跨文化理解和适应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3]

具体来说,当一个少数民族成分的双语教师在使用第二语言(如藏族教师使用汉语)进行教学时,摆在教师面前的任务除了完成常规教学目标外,还需要克服许多其它的困难,这些困难包括:(一)如何熟练的使用第二语言交流;(二)如何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三)对第二语言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对第二语言的使用。而当汉族或其它民族教师进入另外民族成分占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双语教学时,这些教师遇到的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困难,还包括很多其它的困难: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文化距离、歧视与偏见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双语教学的具体实践者――双语教师来讲,跨文化适应的能力都成为除一般教学技能之外的另一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

二、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

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这个特殊的教师群体,培训既要符合国家对教师培训的整体要求,又要针对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的特点。在一般目标上,应当贯彻1999年10月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的精神:继续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培训出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使其中一部分人逐步成为教育教学专家;初步形成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结构合理、质量优良、适应需要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在具体目标定位上,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应当分为两个层次:(一)通过培训形成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结构合理、质量优良、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双语教师个人应当具备a.良好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b.现代的教育理念;c.优良的业务素质;d. 多元文化教育教学技能;e. 一定的职业和个人发展能力。这是第一阶段任务。(二)第二阶段,逐步培养和形成一支能力较强、年龄和梯队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队伍,建立起自我积累、自我培训的校本培训平台。

三、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途径选择

教师是一个以教育教学为任务的群体,但这个群体中的个人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个人水平,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在一个学校中每一个教师会面临不同的教学困境。精心组织的培训就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帮助教师克服教育教学中已经遇到和可能遇到的各种工作困境,但类似新课程培训这样的大规模、疾风骤雨式的全员培训模式,其有效性一般针对通识性、理念性问题。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需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根据双语教师的不同能力水平、所处的不同职业阶段、遇到的不同困难,建构一个多层次、分重点的双语教师多元培训途径。

(一)由地市级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核心,承担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岗位培训

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他们刚工作不久,处于教师职业“生存关注”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面临着现实的冲击,他们在师范教育阶段形成的教学理想,在日常课堂教学现实中很难实现,对学校的环境需要适应。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还会面对跨文化教学造成的适应困难。由地市级或县级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此项培训,首先能够更好地体现和利用地市级培训机构更贴近基层学校、更了解一线教学和教师的特点,发挥优势;其次,处于适应期的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是一个数量较为庞大的群体,分散到各地、市进行培训,可以缩短培训周期,提高培训的时间效率。

(二)由重点或省级师范大学为核心,其它综合性大学共同参与,承担双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提高培训

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是中小学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他们已经走出对教师职业的“生存关注”阶段,不再关注职业生存技能,并体验到教学的乐趣,找到了为师的成就感,进入职业和人生发展期。在这个阶段,教师专业态度积极、稳定;专业发展意识强烈,眼界开阔,积极吸收外界一切好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发展服务。这就使得对于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在培训理念、培训者、培训资源、培训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培训结果的反馈、评价等各方面都需要较高的要求。这些条件要求在地市级培训机构很难达到,需要由省一级教育部门协调建设,在中心城市成立由国家或省级师范大学为核心,其它综合性大学参与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双语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培训。

从现实性操作性方面分析,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中小学骨干教师,尤其是从事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骨干教师在教师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很小,一般在总数的1.5‰左右,省级培训首先在资金、时间 、资源等方面可以得到必要的保障,其次可以与部级培训相结合,利用已有的资源,突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的特点,提高培训效果。

(三)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对成长期教师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培训

学校中,除了少量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部分青年教师,更多的教师处于职业成长期。这部分教师一般已工作五至八年,工作常规掌握,教学技能形成,管理学生有板有眼,在工作业绩上、心态上、能力上都处于职业高原状态。他们对教学工作无新鲜感,教师角色也内化完成,应付工作没问题,想提升自己则困难重重,易形成教师职业倦怠。

这部分教师数量庞大,采取全脱产培训既不现实,效果也不理想,可以在当地教育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构建学习型学校,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培训。即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指导下,在学科带头人、骨干双语教师的直接参与下,以学校为培训单位,以成长期双语教师的课堂为培训场所,以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为主旨,把培训、教学与教研活动密切结合起来的在职双语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各学校应当鼓励汉族双语教师深入少数民族家庭直接感受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与文化的熏陶,而且还通过不定期地开展双语教育竞赛或双语教育示范课,检验双语教师的实际教学成效。

(四)由双语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开展学区或社区合作培训

除了由地市级培训机构对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开展的岗位培训,由重点师范大学开展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高培训和学校对成长期教师开展的校本培训这三种纵向系统的培训外,在一个学区或一定社区范围内,甚至是在几个学区或社区之间,若干所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还可以开展学区或社区合作培训。这种合作培训应当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统筹与协调下,以各学校的校本培训为基础和依托,由本学区或社区的双语教育教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调动和利用学区或社区范围内丰富的社会资源,如寺院、学生家长等,若干所学校之间建立水平的横向联系,开展合作性的校本培训。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既可以在以地域为标准的学区或社区内部展开,也可以是处在不同学区或社区但在校本培训方面有合作必要的学校之间展开;既可以是处在同层次的学校之间合作,如中学与中学合作,也可以是处在不同层次但有协调关系的中学和小学之间合作。目的就是要充分整合学区或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解决单个基层学校可利用的培训资源短缺的问题,并将学习型学校的构建延伸到学区或社区,形成一个大的学习型组织。

四、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组织实施

双语教师培训在性质上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培训的组织实施不能直接套用师范院校学历教育的方式,其重点应从注重教转为注重学,帮助成人实现自我导向学习,即认识到双语教师培训是一个帮助教师自学的过程,教师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培训方法上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灵活的采用如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选用的原则是方法应当为目标和内容服务,创造一种有利于教师学习的环境并引导教师与环境相互作用,使教师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具体组织实施过程可以借鉴美国成人培训专家马尔科姆・诺尔斯的理论[4],一般遵循如下程序和步骤:

(一)形成学习气氛

(二)建立合作学习的结构

(三)诊断学习需要

(四)形成学习目标

(五)设计培训方式和策略

(六)管理和控制培训活动

(七)评价培训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统计资料. 民族教育发展概况[EB/OL].www.moe.省略/edoas/website18/54/info12054.htm.

[2]吕晓娟,王嘉毅.参与式教师培训在藏族地区的一次新实践[J].教育探索,2003,(4):92-94.

[3]万明钢,王鉴.藏汉双语人双语态度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报,1997,(3):294-300.

[4](美)马尔科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蔺延梓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7-274.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研究 下一篇:论幼儿在文学作品“听赏”中的修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