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13 12:30:30

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研究论文

[摘要]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实不足决定了建立适应区域实际教师培训体系的必要性,该体系建设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从培训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三方面更新培训的方法体系;从多层次培训网络、基层教师培训机构、校本教研制度三方面建设培训的平台体系;从物资、组织和动力三方面建设培训的支持体系。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师培训;方法体系;平台体系;支持体系

西部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方法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方法体系解决的是培训过程中对于内容、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方法问题,平台体系解决的是培训的依托方式问题,而支持体系则解决的是培训的保障问题。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做一些讨论。

一、方法体系:实现“三个转变”更新培训方法

教师培训方法主要包括培训课程选择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当前,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方法体系需要克服原有问题,并实现三个转变。

(一)培训的课程选择:实现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紧贴教育实际”转变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较多地关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介绍,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问题关注甚少。同时,就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特点而言,由于他们长期从事基础性的教学工作,对教育理论的敏感度不高,对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方式方法则迫切需要。因此,单纯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课程观,致使选择的培训内容远离西部农村实际,故而不少教师感觉培训远离教育教学实际、远离自己的工作,对培训缺乏兴趣和学习动机,其培训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服务,这是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在培训课程的选择上必须贴近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必须清楚培训课程对提高教师素质的现实意义,必须让培训课程切合当前西部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同时更要清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对于培训也有不同的诉求,他们渴望在培训中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启示。因此,在培训课程观上必须贴近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实际,以此观念为指导选择切合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

(二)培训的教学方式:实现从“重单向讲授轻互动”向“多样化自主学习”转变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正因为西部的教师培训机构长期偏重对农村教师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把培训看作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教师培训中的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针对中小学教师答疑解惑的环节,教学形式呆板,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方法,缺乏互动。在培训中,培训者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接受培训的教师则扮演听众角色,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去,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难以发挥,培训所获取的知识在培训后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技巧。

一般而言,接受培训的目标大致包括三个方面: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和改善行为(提高素质)。也就是说,其最终目标是为了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把别人的教育经验转变成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在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就应该放弃以前灌输知识的“洗脑式”教育,而应该充分发挥培训者主观能动性,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则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如对教育教学技巧的培训,则采用案例教学法,让教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相互交流。对教育教学培训,则采用模拟培训法,让教师置身于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中反复操作训练,以此解决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为了保证学习达到实际效果,我们主张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型组织,建立以学习、反思和共享为基础的培训机制。

(三)培训的评价方法:实现从“轻视评价”向“多面评价”转变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不太重视评价环节,把教师接受培训完全理解成一种自愿行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过程和效果评价。这样一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期缺少有效的评价体系,就培训过程而言,缺少对培训进行全程控制的机制,培训计划按部就班的实施,但是内容是否实用,培训过程有了问题如何及时得到更正,以及教师的培训成果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转化,培训单位都没有办法了解。

教师培训的评价是推动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动力。评价包括对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和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考核,这是培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协同人事局联合对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测试,以考促学、以考促训,考试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在对培训机构的评价上,应该采取让参培教师评价方式和培训项目竞标认定方式相结合,促进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改进服务工作。这种多主体、多维度、多目标的“多面评价”既能提升教师受训的质量,也能提升培训单位的教育质量。

二、平台体系:发挥多种培训手段的作用

平台体系解决的是培训的依靠方式问题,这是整个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核心。我们主张在宏观上,发挥多种培训网络的作用;在中观上,发挥西部农村基层教师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在微观上,发挥校本教研制度的能动作用。

(一)发挥多层次培训网络的作用

西部农村学校分布相对分散,因此,在培训平台的选择上不能全盘借鉴东部地区和城市学校教师培训的做法。早在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通过建设三网(“天网”“地网”“人网”)协同促进教师队伍提升的建议。因此,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用好“天网”,由于西部农村学校相对分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互联网可以充分克服因为学校布点分散带来的问题。所谓“地网”就是西部农村学校自身或通过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立与临近地区高水平师范院校在培训业务或培训研究上的横向联系,“地网”的优势是力量雄厚,有利于进行长期合作,因此,西部农村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以当地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机构为中心的,多方面力量参与的、开放灵活的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体系。“人网”就是通过人员主动流动形成的培训信息交流网,其优势在于形式灵活,因此,西部农村要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策略,定期选送教师到其他单位或部门接受培训,同时邀请专家或者其他学校的教师来校参与培训。

(二)发挥基层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

西部地区要积极推进县级教师进修部门与教科所、电大等机构部门的资源整合,促进他们共同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早在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要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积极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电教、教研、教科研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教师培训机构”,西部农村县级教师教育机构应该按照这一要求加快建设,促使其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平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成之后,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可以发挥三个重要功能:首先,成为当地教师培训的资源库,利用其硬件优势以最快速度收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便于对农村教师进行宣传教育;其次,能够成为联系同级培训机构的中转站,实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也可以实现不同区域教师培训的县域级别的研讨;第三,可以代表县级培训机构展开与就近师范院校和其他有教师培训资源的高校的密切联系(三)发挥校本教研制度的作用

“校本教研制度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校本教研制度是对传统教研机制的改进与创新,能够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保障,可以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重建。”[1]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地区探索出了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实施办法,如赣南老区南康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四线三课”型校本教研运行范式,并于2005年着手探索科研平台,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经验——“健全片区教研机制,激活农村校本教研内需;强化片区研课活动,推进农村校本教研项目;深化片区教研改革,重建农村校本教研文化”[2]。国内其他地区的积极探索对于建立适应西部农村实际的校本教研体系也有着积极借鉴意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其他地区的校本教研经验的时候应该考虑其文化和区域适应性。其他区域校本教研的经验在方法上可以借鉴,在研究成果上未必可以借鉴,这与校本教研活动强烈的本土性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教育背景下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解决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但是对于西部农村的实践却不见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西部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为校本教研提供快捷便利的培训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支持体系:多层面协同提供保障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支持体系解决的是培训的保障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物资支持、组织支持和动力支持三个方面加强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保障。

(一)物资支持:地方政府加强经费投入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与培训缺少专项经费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大多依靠学校和教师分担,对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的资源与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明显不足。”[3]这种情况在西部农村表现尤其突出,经费短缺是制约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瓶颈”,积极探寻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成本分摊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学校分担培训成本。但是,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再让教师自己为自己的培训买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配合新课改在西部农村的顺利推行,为了支持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安排一定的经费,不再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校收取培训费。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县级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让这些机构的校舍、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文化设施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标准。否则,物资支持不到位,完全有可能葬送整个培训体系建设。

(二)组织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作为

西部农村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调研,制定科学的培训指导方针。西部农村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实际理清区域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把对教师的培训放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轨道上来思考和把握,确保教师培训的工作思路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富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西部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作为,抓好区域内教师培训的督导检查工作,并把这个工作落实到教师培训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切实做深、做细、做透,从而全面、深刻、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落实情况。要意识到,抓落实重在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目标管理,形成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要健全完善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学习型组织,建立教师和校长业务学习档案。在教育行政部门内部也要落实职能处室,创新工作机制,转变管理职能和模式,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各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投资导向、评估监督等工作。

(三)动力支持:校长教师参与并支持培训工作

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是教师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能不能积极组织好培训关系到教师培训的具体落实效果。所以,要培训教师,先培训校长,以此提高校长组织培训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求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应该有所作为。校长要对教师的培训业绩予以充分的关注,帮助教师提炼教学特色与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校本培训和教研方面,校长必须成为校本研修活动的专业引领者、必须主持和真正参与本校的课题研究。[4]同时,农村教师是培训的主体,教师能否主动学习、自主反思、积极行动关系着培训工作的成败。怎样才能让农村教师肯学习、会学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让他们有学习的“内动力”。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往往就是他们的“动力源”,要不断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这一“动力源”,在实际工作中调动教师继续学习和自主参与培训并谋求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此外,还应该把“内动力”与“外动力”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专业水平考试考核同职称晋升紧密挂钩,从而以“外动力”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教师成长的“动力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应是在方法体系、平台体系和支持体系同步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三者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问题,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提高,为教育服务西部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董守生,魏薇.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意义与价值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7):71-75.

[2]陈清明,连文华,张飞.片区为平台,研课为抓手,推进农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4):15-17.

[3]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47-31.

[4]李敏.刍议校长如何成为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者[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8):28-30

上一篇:领导在国庆文艺汇演的致辞 下一篇:教师的内容知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