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大宗商品和可持续性

时间:2022-08-03 12:28:41

危机、大宗商品和可持续性

人口的膨胀和原材料需求的增长相互冲突,形成了大宗商品的可持续性环境。当前的经济形势、紧缩方案和对债务的担忧受可持续性结果的影响,并引发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

大宗商品市场在“对欧洲崩盘的绝望和对中国硬着陆的担忧”和“抄底者对未来的乐观” 两极之间剧烈波动。后一群人将目标瞄准资产和大宗商品的相对低价,因为有迹象表明,欧洲、美国和中国可能正在酝酿积极的政策解决方案。

大宗商品的可持续性

对于全球经济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压力,市场正在寻求解决之道。答案可能在于以可持续方法实现全球增长的创新性思考和实践。最近一个月,瑞银分别在伦敦和纽约主办了两场有关可持续性和全球增长的研讨会,主题是“为可持续性进行计划和投资的必要性”及“通过创新实现投资的可持续性”。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纽约研讨会上提醒投资者和企业不要“狭隘地看待价值创造,仅仅追求泡沫中的短期财务业绩的最大化,却忽略最重要的客户需求,罔顾攸关企业长远成功的更广泛影响”。他表示,“可持续创新”可以解决在增长受限的世界中推动盈利能力的问题。

过去十年,大宗商品的消耗模式急剧变化,目前中国和印度对大多数主要原材料的消耗量占总量的近50%。在最近于中国香港召开的亚洲大宗商品投资峰会上,几位与会者表示,长期来看大宗商品的吸引力在于,目前全球70亿人口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全球债务不断累积,最终将导致通胀上升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大宗商品供应已变得更政治化、更复杂,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更多似乎限制了供应。在印尼和秘鲁等供应国,新建开采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限制不断显现,当地社区抵制开采的事例越来越多,导致铜矿和金矿的开发推迟甚至停止。预计2011年全球铜供应总量遭受到的中断将创纪录地达到100万吨,占全球铜矿供应量的约8%。

此外,水资源和能源短缺对供应构成直接挑战,气候变化也在发挥着作用。能源可持续性与亚洲煤炭依赖型能源结构的不平衡相关,中国80%、印度65%的发电量为煤电。中印两国2011年都进口了大量热煤,估计净进口量达1.8亿吨,占国际海运热煤贸易量的1/4。估计到2015年,两国热煤总进口量可能提高至占国际海运热煤贸易量的一半。短期而言,煤炭短缺已造成两国出现能源短缺的局面。

为此,中国利益相关方加大了对海外资源资产的收购力度,并购活动频繁发生。最近中国企业以10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焦煤生产商Grande Cache。淡水河谷公司(Vale)也认为,随着全球同业的目标从“较高品级、较易获取”的矿物转向“较难开采的”资源,有必要在可持续资源供应方面进行更多创新。淡水河谷承诺支出5.5亿美元用于研发。

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平衡

从根本上来说,可持续实践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实现效率和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可持续性是以负担得起的方式实现供应;大宗商品的稀缺性通常通过成本和价格来体现。中国铁矿石为效率-成本-供应的平衡关系提供了一个有趣实例。近几年,得益于国内铁矿石产量增长,中国钢铁行业的铁供应充足,但铁的品级不断下降、成本不断上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过去一年,估计中国开采了国内约20%的铁矿石共计12亿吨,再加上9亿吨铁矿石废料的处理,能源和水资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目前的铁矿石开采策略似乎与其十二五规划相冲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主要持续性目标是在五年时间内,将单位GDP用水量和能耗分别降低30%和16%。

创新决定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中国对于全球大宗商品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当前的经济形势、紧缩方案和对债务的担忧受可持续性结果的影响,并引发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十问中国》别指出这些担忧,包括“房地产市场是否正在崩溃?”以及“通胀是否会下降?” 她一方面承认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一些关键的、具有稳定作用的事实,以及中国进一步以创新来应对挑战的可能性。增长是否能长期持续仍不确定,并取决于进一步创新。

作者贺培德(Peter Hickson)系瑞银集团董事总经理、原材料全球策略师

上一篇:点心债券潮涌香江 下一篇:增长通胀双降,文化产业成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