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浅析

时间:2022-08-02 10:06:32

成都市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浅析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战略决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近年来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探析,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相应对策,为成都市现阶段城乡统筹良性发展献言献策。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23-02

一、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1.努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农”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推动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2.66:1变为2009年2.62:1。根据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比较研究,成都是全国唯一在城乡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遏制并呈缩小趋势的特大中心城市,加强西部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社保、上学、医疗等公共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3年的8.2:45.9:45.9调整为2008年的6.9:46.6:46.5。(见表1)同时,成都市深入实施城乡产业科技专项和民生科技专项,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9641元增加到2007年的14849元,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3655元增加到2007年的5642元,增长54.36%。

2.城乡科技事业持续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

通过实施“高科技成都行动计划”和西部科技中心建设规划,使得成都市的科技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9.51万人,R&D人员3.46万人,科技经费筹集总额150.77亿元,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139.71亿元,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655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22项,专利申请19167件,专利授权10342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0件,省级以上名片产品252件。

二、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存在问题

城乡统筹过程中创新力度不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但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依然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续拉大的趋势,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相对偏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善。

2.成因分析

(1)创新激励体系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尤其在目前,成都市技术创新激励体系不够健全,激励结构还不进合理,在创新方面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信贷金融政策及知识产权政策不够合理,具有浓厚的工业情怀,使得技术创新活动及其成果产出在城乡之间呈现出巨大的非均衡。

(2)思想观念上的制约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必须要做好近期与远期目标想结合的战略规划,戒除一蹴而就式的改革观念。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人为地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

(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表现在:第一,基础建设投入的不平衡,城市投入的总量高于农村;第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不能分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第三,医疗卫生水平的不平衡,不健全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第四,科技文化的不平衡,科技文化的投入、应用推广等城市大大超过农村。

(4)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制度障碍,削弱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表现在:户籍制度不统一;土地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不彻底;农村金融制度发展滞后,农业保险发展迟缓。

三、对策分析

1.树立城乡一盘棋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规划,首先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统一编制区域内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解决城乡发展的盲目无序问题。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要注重刚性约束,又要体现灵活运用;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进步。按照“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2.建立以成都城乡产业集群为中心的特色区域创新体系

该体系以城乡一、二、三次产业的集约集群协同发展、城市与农村交互促进与共生演化为中心来网络和连接各个相关创新主体及创新要素。该区域创新体系由若干个围绕成都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而形成的特色产业创新体系组成,每个产业创新体系可由以下板块组成: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创新激励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

3.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广大偏远乡村发展的“瓶颈”。为打破这一瓶颈,必须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更多地优先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足用活国家各项政策,把资金投入重点转向农村基础和公共事业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尤其要注重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使成都市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切实改善。

4.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

走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之路,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考虑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将发展产业与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岗前培训等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乡村卫生院建设,充实医疗人员和医疗设备,进一步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互助合作医疗机制,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医疗救助,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同时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1]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路明.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3]杜奕.成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经济与法,2010,(5):281.

上一篇:浅谈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央银行应保持独立性的原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