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乡统筹进程中集中居住对农民的影响

时间:2022-04-28 01:08:34

成都市城乡统筹进程中集中居住对农民的影响

【摘要】在全国统筹城乡、人口市民化和新型城市化背景之下,推进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成为成都市政府提出的“三个集中”战略之一。本文以成都市农民集中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旨在基于现有的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成都市农民集中居住的问题所在,并结合当前现实的社会经济情况,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集中居住,农民

一、引言

农民集中居住是伴随着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村人口市民化等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逐步提出的。同时中央提出的“三农问题”其基本方针即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集中居住的含义是指农民搬离原房屋,进入标准化楼房居住。农民集中居住早在2001年前后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就已经提出,而目前全国各地集中居住的进程在逐步加速,各地的运作模式也不尽相同。

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中国西南片区的金融中心,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西部地区的战略布局。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城镇一体化,其根本措施是将农民集中到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成都市实施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破除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弱化户籍制度对于农村居民流动的障碍,消除城乡居民由于户籍差异造成的权利不平等现象,并且能进一步保障农村居民的社保、住房、教育等公共福利与社会福利。

二、成都市统筹城乡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模式

(一)土地以征地方式流转前提下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该模式具体操作办法主要针对非农产业,政府将农民的土地转化为征地,再安置农民进行集中居住。这种模式主要是政府作为牵头,由政府出资来建设统一配套的居住房屋小区,其标准和城市居民的社区标准一致,并提供同等的社会保险服务。该模式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失地农民群体上,由于农民离开原有的生产土地,其实现生活保障的土地已经失去,而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难以在离开自己原有的生产资源后找到新的工作,收入来源成为新的问题。除了就业的问题之外,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利益也难以得到维护。

(二)土地以出租方式流转前提下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该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手段落脚点是出租,农民可以将个人土地出租给大型企业,出租土地形成市场化效应,最终实现集中居住。这一种模式更具有市场经济的特点,农民通过参与集体经济中的股份出租来获得经济收益,同时又不会失去对土地的使用权成为失地农民。农民不仅可以出租自己的土地获得租金收益,同时还可以在未出租的土地上继续进行农业生产,达到双重收益的效果。该模式也存在问题,即没法保证农民身份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不利于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推进;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不利于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前提下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此种模式的着力点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项目的开发引入财政资金支持,从而优化农民居住格局,提升农民集中居住的生活水平。但是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成都市周边第三圈层的乡村,虽然成都市政府通过项目资金进一步开发建设第三圈层的农村,使得该圈层的农村耕地面积增加、交通条件改善、农民新村建立得到预期的收益,但是这种模式使得政府的收益远远不及项目的财政支出。

三、成都市集中居住农民的生活状况和面临问题

首先,对于集中居住的安置房出现了很多问题。陈先浪(2012)等人对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民集中居住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龙泉驿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地存在安置住房的面积不足、质量低劣及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安置补偿费与农民年均收入相比较低的情况。此外,安置房屋没有产权,农民领不到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安置住宅没有真正受到法律保护。

其次,集中居住间接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开支,加重他们经济负担。由于农村居民离开了原来的房屋,也就离开了原有的生活资源自给的区域。生活成本的上涨对于失地农民和就业困难、生活困难的农民影响会更为严重,这有悖于农民集中居住提高其生活水品和生活质量的初衷。

最后,成都市的部分地方政府由于过分追求人口市民化进程,缺乏统筹规划,在安置房建设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建造和城市相同风格的公寓高楼。这种欠妥的规划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当地的文化传统风貌造成破坏,不利于地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成都市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面临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解决好集中居住区农民的补偿和收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化农业,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政府应增加对失地农民的财政补助,成都市部分农村集中居住地区的农民土地补偿费偏低,对于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有直接的影响。政府除了增加财政的支持推动集中居住区建设外,还应该给予失地农民更多的关注,切实保障实地农民的个人利益。此外,陈先浪(2012)认为,选择适合的农业融资渠道来吸收资金十分必要。他进一步提出,政府可以拓展农业融资渠道,也可用市场化的模式创造有利条件,以土地来争取资金。

(二)加快落实房屋产权的办理。现阶段农民的宅基地和土地产权问题尚不明朗,特别是土地产权的确权不明晰。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应有的土地权利,

(三)政府转变执政理念,明确农民主体地位。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切实考虑农民的利益。同时,地方政府在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农民的需求,其次是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这样才能保证政策实施达到应有的效果,实现在广大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区的公共服务包含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成都市政府应强化集中居住区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就业平台和就业途径,加大服务业在当地的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增大集中居住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集中居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成.农民集中居住的困境及其展望――以建设法治中国为视角[J].农村经济,2014,03.

[2]申秀清,张磊.基于农民视角的农村集中居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4,09.

上一篇:浙中旅游圈横向协作机制研究 下一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模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