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时间:2022-08-02 02:45:48

论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施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

关键词: 教材“二次开发” 原则 提高能力

教师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体,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传统教育提出挑战,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教材实施“二次开发”。教材的“二次开发”是相对于课程和学科专家和出版单位参与教材编制的“一次开发”过程而言的,要求教师对“一次开发”的产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发展和创新使用。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涵义和本质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基于对课程标准的领会和把握,对经政府部门指定的或政府所设专门教育机构审定认可的承载课程内容信息的教育文本(如教科书)进行适度的删减、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使之更好地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学习需求相匹配。当然,教师对教材不能不合理地扩充内容、不科学地拔高要求,要掌握适度原则。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可以从三个向度上展开:一是对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二是对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三是自主地开发其他新的教材资源。①

本文主要从教师角度探讨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师以既有教材为依托,基于教材但又超越教材,根据实际课堂教学情境开发教材。

二、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需要遵循的原则

教材“二次开发”是一种基于认识论、知识观、课程与教学理论、心理学等的行为,不能仅凭教师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随意而为,因此,必须有一定的原则依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二次开发”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个。

(一)了解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也应成为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的首要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把学生看成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首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和多元化需求。由于遗传因素、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情感态度、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别,具有独特性。因此,在进行教材“二次开发”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性,了解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设计多元化的方案供学生选择。其次,使用教材时应注意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结合。课程缺乏适切性的原因是学校不能在学生所需要的东西与他们所体验的世界的性质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②教材尽管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被学校或教材、教师人为地分离开来以后,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满、冷淡,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在与真实的世界的际遇中从事学习。③这就需要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赋予教材知识以实际意义,使其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以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更好地学习,使其能学、乐学。

(二)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灵活运用。

教材的编制是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的,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材料选择、方法运用、结构安排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此外,课程标准还是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最低的统一要求,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教材“二次开发”必须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不能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我们应看到,课程标准是面向整体而言的,是对教学所做的统一的、一般的要求,而实际教学活动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依据实际的教学活动和具体教学情境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师相对而言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学生则是实施对象。教师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主体具有差异性,开发对象又是多种多样的。在这样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结合具体教学情境,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把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与教材“二次开发”的有机结合。

(三)坚持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参与。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冲破传统教学的桎梏,赋予教师一定的权力,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吃透教材”为己任,学生以掌握教材为目的,教材代表着全部的课程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教材”。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掌握教材不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途径或手段,它是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工具和跳板。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要求转变学生观和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教学中被控制和边缘化的状况,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和他主性,提倡发现性学习和探究性活动,因此,学生参与教材“二次开发”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且有利于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进行对话和合作的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教材“二次开发”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必然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形成“开发共同体”。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在课程与教学理论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必须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到教材“二次开发”中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如何提高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

一本先进的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往往要通过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才能在学生身上生根和发芽。教师作为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对开发的效果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必须切实提高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二次开的主体,必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教材相对而言是不变的,但是每一届学生,每一个学生,每一次教学的具体情境却是变化的。“在教材‘二次开发’设计上,教师需要不完全照搬教材,不武断依靠经验,必须依托学生现实,坚持因生制宜,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想他们所想,知他们所需,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平台。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其次,拓宽知识渠道,根据课程标准,合理调整教材结构。教师需要多方面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将其他学科知识中可以与本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内容引入教学活动中,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还可以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合理调整教材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再次,重视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也是教材“二次开发”的参与者,他们不能被排斥在“二次开发”的过程之外。在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问询他们的困惑,听取他们的建议,注重他们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学生参与,师生合作,实现教学相长,以便使教材的“二次开发”更富有成效。

最后,开展合作交流,进行教学反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同样教师在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中离不开同伴互助,也需要借鉴学习,合作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查阅资料、相互听课、集体备课、专家讲座、名师引领等形式,借鉴学习他人的经验,将二者相互对照,深入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做好教材“二次开发”。此外,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法宝”。教师要经常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不舒服、不顺畅、不自然的部分,反思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反思教学中需要渗透的教学思想和情感目标,这样便有利于教师找到教材“二次开发”的新思想和新策略,进一步将教材的内容优化重组和“二次开发”。

注释:

①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VOL25,(12):9-13.

②③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75.

参考文献:

[1]申家锋.新课程实施中的教材二次开发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1.5.

[2]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VOL25,(12):9-13.

[3]俞红珍.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师角色期待[J].中国教育学刊,2010,(1):82-84.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跨文化交际中高低语境文化对比概论 下一篇:翻译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