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家庭伦理剧

时间:2022-08-02 12:14:54

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家庭伦理剧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是政治、情感、伦理的三位一体。家庭伦理剧通过重塑女性形象、描绘兄友弟恭美好画卷、呼吁代际之间和谐共处,向观众极力展现夫妻之伦、兄弟之伦、代际之伦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髓要义。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传统文化;伦理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的儒家经典要义、民俗传统依然在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生存与生活。比如,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温良恭俭让的处世风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等等。”①可以说,传统文化的底蕴给家庭伦理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然而,家庭伦理剧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底蕴究竟有何特色?

一、夫妻之伦:女性形象的重塑

新时期以来,以表现夫妻伦理关系的电视剧首先在数量上就拔得头筹。尤其注重表现女性在获得经济独立与社会地位后的情感困惑与人伦纠葛。“夫妻为轴心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当今中国的典型家庭形式,家庭伦理关系从纵向的父子关系轴心转变为横向的夫妻关系轴心。”②以《中国式离婚》、《婚姻保卫战》、《金婚》、《夫妻那些事》、《媳妇的美好宣言》、《裸婚时代》等等在全国各大上星频道落地生根的家庭伦理剧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的附加条令从来就不缺少词汇。“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往往是人们首先想到的给女性确立的框架和行为准则。自从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就已进入了父系社会,统治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化,就是父权文化,父亲在整个家庭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男性,书写者同样也是男性,那么传统文化观念也主要是基于男性视角而建构。可以说在电视叙事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也同样是男性对于女性的美好期盼与想象。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渴望》就给天下所有妻子做出了典范———刘慧芳身上闪耀着的隐忍、忘我、默默承担一切等传统“贤妻良母”所应该具备的特质,成为了中国男观众择偶的标准。而“事业型女性”悉数登场是新时期的家庭伦理剧对于女性形象塑造最重要的一笔。如《夫妻那些事》女主角林君,首先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从职业的选定,本身就打破了以往电视剧关于“女性职业”的成规。其次作为一名所谓的“3Z”女性——姿色、资本、知识,在剧中绝大部分时间里都表现出了她作为一名事业型女性的强势风范:果断、聪慧、有才华。最后作为一位“丁克”,她更是敢于挑战传统、怀抱自由。然而传统人伦要求施加于她无形的压力,首先来自于婆婆,作为一名敬业十足的“催生婆”,林君所持有的“不作生育工具”宣言在传统方婆婆看来就是谬不可思议的谬论;其次来自于事业,作为一名在事业领域风生水起且拥有权力的女性白领,男性下属感到憋屈,同性同事感到嫉妒,陷害、嘲讽接踵而至。林君在事业上失败,在丈夫唐鹏的悉心帮助下又重新获得新生并收获爱情的结晶,最终故事大团圆结局。与事业型女性相对比,家庭伦理剧也从不缺乏对女性作为“花瓶”的刻画。如《夫妻那些事》演员梁静扮演的那依,尽管事业独立、小有资产,却在婚姻的旅途中偏离了家庭的轨道。剧中极力刻画她不顾众人的反对,利用火辣的身材、美貌周旋于众多男人之间,遭遇了情感、金钱的欺骗,感情、身体双重疲惫的她在故事的终点回归到家庭。综上可见,无论是作为一名事业型女性还是美貌型“花瓶”,家庭终究是她们的归属与依靠。偏离传统、逃脱家庭只会受到严厉的审判与惩罚。可见,她们失败的文化心理根源是相同的,她们回归家庭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她们在事业上可以做到化石点金,但这并不是一个“好女人”的必备品。剧本对于那些作为一个传统的好女人的角色设定,其工作内容依旧是在厨房洗手做羹汤、在卧室安静等待男主人的回归等,工作环境是厨房、卧室等封闭性空间,人际交往对象则是限定为子女、丈夫、长辈。可以说以“家”为中心的社交活动从来就是女性固守的阵地,电视剧的女性形象建构“带有极大的抚慰男性、安抚女性的功能。抚慰男性,以缓解其在社会、经济各方面所遭遇的压力;安抚女性,使她们安于现状,安于被言说、被规定的地位。”③

尽管女性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张扬与展现,男权秩序却在变与不变中得到重建与稳固。虽然家庭伦理剧开始陆续塑造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女性形象,但却在无形之中又加入了女性身体被“包装”的符码——名牌衣服、卷发、高跟鞋等等充分展现女性身体的符号。可以说,所有符码体系都具有“神话”的特性,“它已经将现实内外翻转过来,它将本身的历史掏空,并且用自然填充它,它已从事件中移开它们的人性意义,而使它们能意指作用人类的无意义。”④另外,一个地位显赫的高级女白领尽管在低阶级的男性面前拥有优势或特权,但往往则有一个比她更高一级的男性凌驾于她的地位之上。但我们往往会特立独行地标榜——这就是新时代的女性!故著名的女性小说家丁玲就曾在其小说《三八节有感》结尾处有此一问:“女人”这两个字到什么时候才不需要特别说明、不需要特别指出来呢?一般地说,越是提倡的东西才越是现下社会最虚缺的元素。⑤

二、兄弟之伦:兄友弟恭的呼唤

“请问为人兄?曰:慈善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在中国传统典籍《荀子·君道》中,“兄友弟恭”成为中国传统伦理中最理想的兄弟之伦,同时也是家庭伦理剧中传统文化诉求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弟弟对兄长的敬重与兄长对弟弟的友爱是该伦理的核心内容。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家庭伦理剧中,以表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爱为中心内容的作品更不在少数,如电视剧《亲情树》中大姐孙雨欣为照顾年幼的弟妹,甘愿退学甚至放弃了爱情而抚养弟妹长大成人;《大哥》塑造了一位正直、宽厚、勇担责任、勇于牺牲的大哥形象;《亲兄热弟》则描绘了大哥于大海和三个弟弟的细水流长般血缘亲情等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型社会重大社会语境中,“欲望化”已经成为描述当下社会语境最为关键和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大哥”、“大姐”们遵循的是传统,在匮乏的物质生活中悠然自乐,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所谓“浪子型”弟妹们在逃离家庭、拼搏事业中屡屡受挫,并最终回归“大哥”、“大姐”所代表的朴实安宁的平淡生活。如十年前曾一度火遍全国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大哥的张大民缺失了父亲,但他身边围绕着四个年幼的兄弟姐妹。他是大哥,但是他在更多的时刻扮演的是父亲的角色。贫嘴的他、平凡的他、朴实的他收获爱情,照顾弟妹长大成人。然而五弟大国却视自己的家为鸡窝,甚至哭着说毕业以后就算沦落到新疆、种青稞,也不想在这个贫穷的小屋子憋屈地生活。他拼命逃离家庭,逃离大哥代表的“父权制”的“掌控”,并一心盼望走向仕途,但最终爱情的力量又使他心悦诚服回归到以兄长为尊的家庭生活。

电视剧中传统意义上的“大哥”,他们是道德符号的能指,他们已俨然幻化成传统美德的坚守者。在经济利益膨胀及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哥”、“大姐”们这一崇高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现代人抵御物欲诱惑、坚守道德底线的精神武器。换句话说,对“兄弟之伦”的肯定与赞同,是幕后潜隐着对欲望、物质的否定,对所谓“浪子型弟妹”、“知识型弟妹”对平凡“大哥”的人生理念的重新认可,是潜移默化地重塑朴实平凡的日常生活才是社会“人生常态”。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家庭伦理剧文本中,通过对“大哥”、“大姐”的道德形象高度设定以及弟妹们最终归顺传统的方式,种种现实社会问题被道德化解并遮蔽。但著名学者尹鸿却认为,家庭伦理剧以表现道德价值的一元化为指向,这一取向有待商榷,因为“道德问题不能永远超越于个人幸福之上来探讨”。

三、代际之伦:人伦之和的吁求

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现代与传统、国内与国外等各种道德价值观被浓缩到同一时空并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激荡,它们的相互作用不仅表现在同代的各共同体之间,而且越来越表现在代与代之间。⑥所以现代社会最突出的代际问题其实质就是“代沟”。而“代沟”又集中表现在青年一代与中、老年一代之间展开。上升至伦理维度,顾名思义其伦理意义上的代沟就是道德价值观的鸿沟。面向社会实际,代际问题又往往表现为代际差异、代际隔阂甚至代际冲突。而这些问题也与各代成长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背景息息相关。但中国有句俗语“百事孝为先”,简单明了的流传千年的一席话体现了“孝”作为代际伦理的核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所有的家庭。在当今社会,孝道所衍生的敬老尊长的社会公德在新的时代脉搏中产生新的民族凝聚力,发挥着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⑦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过往已形成的传统固定生活模式被逐步打破,惯有的价值尺度、家庭观念、工作方式等正潜移默化的发生着质的改变。转型期社会带来的是多元价值观的并存,既是社会的开放与包容,也有可能是道德滑坡而带来的无休止的争吵。作为家庭伦理剧,代际冲突往往在叛逆的儿子与固执的母亲、前卫的媳妇与守旧的婆婆之间展开。于是多种价值观的杂糅从现实生活被推向了电视荧屏,一方面反映的是多元价值观的并存与包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化冲突下的无序而又杂糅的生活理念。故采用“黑色幽默”与营造“温情”是家庭伦理剧处理代际矛盾的惯用表现方式。电视剧《媳妇的美好宣言》女主角毛绒绒和牙医余快的新房,新房在绒绒看来“不大,却很温馨”,但美中不足的是新房墙壁所悬挂的一张奖状有点格格不入——这是余快的父亲一份革命烈士证明书。在绒绒看来“有点像古董”,但当婆婆问道,“我觉得挺光荣的,每次看到奖状,就觉得充满了力量。”前后矛盾的心理,是绒绒出于对公婆的尊重,而她诙谐的表现方式也让婆婆觉得在儿子与儿媳的新房悬挂“革命烈士证明书”有点不吉利,于是婆婆主动地取下了这张与新房不搭调的“古董”。当绒绒再次审视自己的新房,心情骤然开朗。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伦理精神更是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形式当中,而家庭伦理剧就是其最好的先锋军与同盟军。作为伦理的守望者,家庭伦理剧在展现夫妻之伦、兄弟之伦、代际之伦时理所应当地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内涵沉淀的影响,并且将持续地沉浸在叙事模式中。(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社,2006:138。

[2]汪怀军.试析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嬗变[J].前沿,2005(11):31。

[3]符杰祥.论1990年代电视剧女性生存的叙事形态[J].东方论坛,2006(3):41。

[4][法]罗兰·巴特.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3。

[5]孙桂荣.消费时代的中国女性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106。

[6]王倩.代际伦理——一个现代性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31。

[7]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8.

注解:

①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社,2006:138。

②汪怀军.试析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嬗变[J].前沿,2005(11):31。

③符杰祥.论1990年代电视剧女性生存的叙事形态[J].东方论坛,2006(3):41。

④[法]罗兰·巴特.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3。

⑤孙桂荣.消费时代的中国女性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106。

⑥王倩.代际伦理——一个现代性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31。

⑦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8.

上一篇:喀麦隆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需求分析 下一篇:论零售银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