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02 02:28:43

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策略研究

摘 要: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进行数学的逻辑运算和推理,因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迫在眉睫。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很大程度取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等等,而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低年级的计算学习。

关键词: 小学;学生;计算能力

一、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可见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莫过于计算教学。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现在的新课程要求中不断地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进行数学的逻辑运算和推理,因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迫在眉睫。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在许多教师眼里应该是很简单的、理所当然会的技能,其实不然,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等等,而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低年级的计算学习。

二、对于提高低段数学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关系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这门课,由于它自身的严谨性,就容不得学生丝毫的马虎与粗心。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书写。书写不规范也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些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都发现这一现象,一些学生在抄数字时把“6”写成“0”,把“7”写成“1”,直接改变了算式的原样,从而导致错误的出现。如:在计算“16+7”时,就有小朋友把“16”抄成了“10”, 得出10+7=17。更有学生将自己写的“5”看成“3”等情况。这样的错误不是没有看仔细,而是因为他们的数字写得不端正,不规范,经常把数字写得自己也认不清了。因此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首当其冲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

其次,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计算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心烦气躁坐不住的年龄段,因此经常有些同学做完题目了可能连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也不清楚。一旦出现问题,往往简单地归结为马虎或不认真等原因,以至于屡次出现同样的计算错误。而我们的一些老师在学生发生同样的错误时可能只会简单地说上一句“你太不认真了”或是“你眼睛长哪儿去了?”,实际上我们教师应要教育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形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再次,要求学生算后仔细检查,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在平时上课时,我们老师也发现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检查习惯,许多学生在做完题目以后就直接上交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了。其实许多题目只需要稍稍仔细地检查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些错误或失误的地方。如在计算“25-16”时,要求列竖式计算并验算,有些同学在列竖式和验算的过程全是对了,可是在抄写得数到算式后面时却抄成了验算的结果“25”。也有一些同学的数字抄写错了,其实只要再认真地看检查一下,完全可以改过来,但是好多同学都没有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造成了计算结果的错误。

2、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在作业本上出现的计算错误,先不打叉,而画个圈,让学生找出错误改正后,再打对号。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并检查。对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只要学生将这几项认真贯彻执行,那对于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就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合理利用学具,透彻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多加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9加5”,出示分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块橡皮,盒子的外面有5块橡皮。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分,知道为了能很快算清楚一共有多少块橡皮,只要把盒子外面的5块橡皮,拿出一块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盒10个,盒子外面的橡皮由于拿走1块,还剩下4块,即把5分为1和4。进而说出9块和1块凑成10块,10块再加剩下来的4块就是14快,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5=14。

同样,教学“9+7”“9+8”,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或是拿出小棒分一分,摆一摆,凑成十,再相加。 “9+3”“9+6”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

这样使学生在“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在教学活动行,我们不光要注重教给学好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使知识系统地掌握,形成数学能力。

(三)精心设计计算练习,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数学练习是为巩固数学学习效果而安排的数学作业,学生通过适量、适度的练习题,达到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目的,要避免过量和机械重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数学练习时,应注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生活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处理。低年级段的学生年纪小,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自觉性差,缺乏耐心和毅力。为了将孩子们的心留在课堂上,老师们必须要精心设计,优化练习。

1、突出趣味性。 耳熟能详的动画人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往往一段简短的动画或是图片或是对话都能提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设计情景,设计习题,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孩子们一定很感兴趣。

2、突出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在二年级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情景,并出示了书包、薯片、衣服、彩笔、足球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极其价格,让学生 “购买”自己最喜欢的两件物品,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都能较好的完成计算,课堂效果好。

3、注意层次性。老师们在使所有的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到综合练习,再到实践练习、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三、结语

在课改的今天,一些老师认为课程改革降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要求,就是说计算教学不那么重要了,进而大大地放松对计算技能的练习,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学生的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数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计算内容的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加强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上一篇:优秀仓储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下一篇:浅谈歌唱的形态、情态和意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