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果蔬贮运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8-02 02:00:47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果蔬贮运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果蔬贮运学”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为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文章从教师教学、学生管理和平台构建等三方面出发,阐述了“果蔬贮运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果蔬贮运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14-02

“果蔬贮运学”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它主要研究果蔬采后的生理变化以及果蔬贮运技术。由于基础科学和基础学科的发展,果蔬采后生理学科已经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学科;贮运技术的深入研究及设备、材料、药剂的不断更新,也使果蔬的贮运品质和贮藏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延长。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果蔬类食品在日常膳食中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在果蔬物流中,由于贮运条件控制不够精准、保鲜剂和催熟剂的不当使用等导致果蔬贮运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学校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设置该门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果品蔬菜采后生理的基本规律,理解相关概念、原理和贮藏技术,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掌握果品蔬菜贮藏运输中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果品蔬菜类食品安全贮藏运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强化“果蔬贮运学”课程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果蔬类食品安全的认知强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和平台构建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并对今后的教学改革及思路进行探讨。

一、教师的教学

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讲授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

用,对课程的发展进程和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构建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中,加强老中青的结合,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本课程教学团队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带头人,团队梯队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同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和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教学会议、,及时进行课程教学进程、问题和经验交流总结,目前课程教学秩序良好。

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其讲课水平。组织教师在课余深入企业、果蔬流通市场等调研实践,从社会生活中总结重点知识,从科研中提炼精华,同时向大家关心的食品安全专题靠拢[1]。课程讲授中,结合专业和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和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统筹优化课程教学。例如,乙烯的生物合成中,结合催熟内容中催熟剂种类和剂量等涉及的安全性的问题,联系实际中人们对原产热带亚热带果蔬物流到北方后催熟造成的安全担忧来讲解,这样就把果蔬的采后生理、采后处理和物流等知识点整合成了一条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以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为契机,穿行教学,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了解生产实际的能力,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二)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1.积极使用视频资源。利用网络提供的视频资源,利用教师深入一线所得的调研资料,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生产实践材料,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立体化,理论教学更形象。积极利用学生喜欢的微信、QQ等媒体软件,推荐和课程相关的链接与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拓展教学资源,拓宽传授知识的渠道。

2.应用问题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结合地方特色,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果蔬蒸腾作用的部分时,讲到影响果蔬蒸腾作用的因素时,引入问题“在蔬菜销售市场,常见小商贩往菜上洒水,是否合理”,加深学生对“贮藏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对果蔬蒸腾作用的影响”知识点的理解,既传授了课本知识,又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了实践中的问题,使知识点生活化,使现实问题书面化,一举多得。

(三)双语教学的强化

高校的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类课程中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用英汉两种教学语言讲授专业内容的教学方式[2]。因为目前“果蔬贮运学”课程双语教学尚属于起步阶段,所以采取汉语铺垫式的双语教学,循序渐进,待学生接受双语授课的方式后,将稳步推进英语的使用,由静态的书面英语信息转换到静态与动态(有声)信息并用的方式实施教学。通过双语教学的实施,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英语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英文教材和参考资料,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截取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授,再利用提升的英语能力加强英文原著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领域的拓宽,使学生学习贯穿中外,专业知识更加丰富。

二、学生的管理

学生作为课程的受体和学习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否提高,因此,从考核、考勤、小班教学等方面入手,教师要调动作为课程受体的学生的积极性和最佳状态,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一)规范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中,加大课堂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比例,课程考核成绩比例6―7∶2―3∶1,即理论课占

60%―70%,实验课占20%―30%,课堂平时成绩占10%,通过优化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比较单一的考试模式,较大程度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以一张卷子定成绩的方式,更大程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操作性。

(二)尝试小班化教学

缩小课程班级规模,进行小班课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交流、完善选修制、强化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有助于大学有效提升课程质量、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3]。山西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每届学生人数100人左右,尝试分成30―40人的小班进行教学,采用研讨式和交流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间有深入交流和互动,通过持续交往师生逐渐相互了解,提高教学效果。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足够的权限把握和调控课程进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和学生沟通,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这种效果会更好,学生有足够的动手空间及与教师的沟通时间,教学效果更佳。

上一篇:基于直线电机驱动的芯片检测定位控制系统研究 下一篇:新课改下对美术教学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