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时间:2022-08-02 01:10:50

浅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摘 要:素质教育的今天,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之一是训练思维,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同时积极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数学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教学 数学思维 和谐课堂

一、数学思维的培养依赖于“和谐教学课堂氛围”的创设

课堂教学需要和谐。教学时通过科学的、艺术的、能够抓住学生心灵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和谐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

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很多学生往往是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他的课。上课时,多给孩子一点微笑,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要学好这位教师所教的课。教师要创造一个充满活跃、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将情感融入数学的学习活动中。

同时,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2.把民主带进课堂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才会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互动学习”的课堂,实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在课堂上,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学具的辅助作用有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

1.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捆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2.利用学具的直观性,加深理解,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样的论述,阐明了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对于他们来说,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

例如:教学口算除法69÷3时,让学生摆出6捆(每捆10根)和一堆9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3份,边分教师边提示:先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再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合起来是多少?分完后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教师示范。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刚才计算60÷3时先把60根小棒看作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捆,就是20根。现在计算69÷3,有6捆零9根,也先分整捆的,每份有2捆,再分单根的,每份有3根,这样每一份里都有2捆和3根,就是23根。最后说明69÷3的口算过程,先把69分成6个十和9个一,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把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23,就是所求的商。

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学生们包括中差生掌握口算方法的效果相当好。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使外部的操作活动与内部的智力活动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中心完小

上一篇: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下一篇:初中数学的趣味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