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各种阻力

时间:2022-08-01 08:51:33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各种阻力

【摘 要】由贷款利率市场化及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引发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反思,重点描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主要涉及宏微观经济领域,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及企业对利率市场化变革的敏感性。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上海自贸区;制度改革;金融市场

我国从1993年开始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次序,总体上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程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2013年7月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让人们看到我国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坚定决心。诚然在改革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本文将重点讲解利率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市场化改革所遇阻力

1.1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遇到的阻力大、动力不足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改革初期,改革的结果使大部分人都受益,所以改革的动力和决心很大。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市场化改革必定会使大部分人收益,而部分人利益受损。因此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各种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会抵制改革,使改革进程受阻。

1.2 中国对银行业实行的是隐性的保险制度,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

目前中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政府不允许商业银行倒闭。为了冲销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政府也多次对银行注资。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有义务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政府充当银行的最后担保人,会使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可能激励银行高风险经营,当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又会成为银行高风险经营行为的最后埋单者。这样的隐性保险制度,不仅会导致银行的道德风险,而且当银行经营不善、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出现时,政府和银行都会去掩饰这些问题。

尽管中国货币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仍然发展不充分,制约着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来有效地调节利率,执行货币政策。首先,货币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市场发展不够均衡。交易规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次,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较为单一。我国货币市场交易客体品种较少,且除了同业资金拆借之外,其他货币市场工具都规模较小,债券市场中,短期国债的发行量太小。票据市场的主要工具为银行承兑汇票(占95%)。

2.微观经济基础缺乏

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银行并没有成为金融市场上真正的主体,与之相关的金融交易机制尚未充分实现市场化,银行仍然要被迫进行政府指定的政策性融资,同时银行本身的经营理念也没有彻底转变,内控机制和管理机构不健全,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机制还有相当距离。从企业方面看,国有企业是我国整个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使用者,但是国有企业改革末取得更大的进展,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行为未完全市场化,从而使利率发挥不出应有的调控作用。因此,市场微观机制的不健全,交易主体的不规范,不仅使利率市场化的功效难以发挥,而且还加大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3.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

市场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均衡利率,其形成的基本前提是具有一个充分竞争、交易活跃、结构合理、信息通畅的金融市场。而我国金融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发展尚不成熟。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是合规性监管而不是风险性监管,不能确保利率水平不出现大幅波动;监管标准、方式等也不能确保金融机构之间有序竞争,现行监管体制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规范化的金融监管需求。

4.缺乏利率的价格传导机制

缺乏利率的价格传导机制,难以发挥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对整个金融市场有很大的影响,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掌控,同时我国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金融市场被人为分割,资金不能在整个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价格信号的传导渠道被阻断。因此,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市场的反应并不敏感,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渠道顺畅,要求市场对利率要有高度的弹性和敏感性,不然难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社会资金流向,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也难以发挥。

5.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

作为我国整个经济的主体和我国银行信贷资金主要使用者的国有企业改革未取得更大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行为未完全市场化,利率发挥不出应有的调控作用;而中小企业社会信用偏低,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失效。企业对利率不敏感,诚信意识淡薄,已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现实障碍。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2]赵大平.国际经济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06

[3]中央党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N].经济参考报,2012-05-11.

[4]宋京.我国利率自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及战略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4第4期.

[5]杨娜.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J].金融在线,2006年06期.

[6]胡国晖,刘志立.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6第334期.

上一篇:网络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下一篇:沧州市小微企业发展融资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