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玩中学数学促其成长成才

时间:2022-08-01 06:14:03

让学生玩中学数学促其成长成才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我国教育家陈鹤琴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则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必要性,更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教师要积极营造素质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趣味中学,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内容、体验课程、感悟生活,从而达到好学、真学、乐学的实效,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一、故事导入

如同戏剧要演好序幕,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一堂课要开好头。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接受新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讲这样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临终时,对儿子们说:“我有17匹马,留给你们3个人分。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老人去世后,三兄弟在执行遗嘱时,却碰到难题,因为家中17匹马如果不杀死瓜分,很难按照他的父亲遗嘱来平均分割。这时他们的舅舅骑马正好骑1匹马过来,就把自己的马加了进去,从而顺利地完成分马任务,老大得8匹,老二得6匹,老三得3匹,而舅舅的马还让舅舅牵回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按老人遗愿分配马匹,需要马匹数应该是三个分母2、3、9的最小公倍数,而这个最小公倍数就是18,也就是说分马时的马匹总数最好能成为18的倍数,而老人留给儿子们的马只有17匹,舅舅把自己带来的一匹马临时借出来凑数,共有18匹马参与了分配,也就是顺利完成了分马任务。故事讲完后,再引入公倍数的概念,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并使所学内容记忆深刻。

二、活学趣用

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蕴藏着十分生动有趣的内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可以举例无名氏的《咏春》诗句:“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提问学生,诗中“春”字共出现几次?全诗共几个字?“春”字占全诗字数的几分之几?这比直接用数字相比来得有趣。而在教学“”后,可以教给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大于或者小于符号,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动手实验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小学生对数理的理解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直观试验,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让学生在游玩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纸风车、纸飞机等,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正方形纸纸片、图片等教具,引导学生通过同桌或者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方式,直接借助尺子测量四条边,或者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或者将相对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等实验,验证四方形的边是否等长?学完之后,再拿出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引导学生探究: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如果要到玻璃店照原样配一块,要两块都带去?还是只要带一块去?这种实验探究活动,既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增长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堂游戏

小学生天玩好动,争强好胜,他们渴望学习新知,但他们喜欢凭着兴趣去认识事物,教师要努力营造趣味课堂,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游戏正好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小学教材就有好多“打数学扑克”“邮递员送信” “小猫钓鱼”“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等教学游戏的内容,教师善于利用这些素材,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猜一猜、动一动、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课间穿插这样一个趣味游戏,安排几个学生按顺序从1数到100,但避开与7有关的数(倍数、含7数字),说错的同学要“罚站”一会,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在教“分类”时,可以利用书本插图,设置“给小动物找家”“文具回家”“汽车开进停车场”“水果放进果盘中”等游戏,启发、指导学生把同一类物品归在一起,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五、脑筋转弯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上课一段时间后容易分散,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偶尔可以来一些脑筋急转弯“节目”,可以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重新调整注意力。如在教学个位数加法时,可以来个赵本山式的脑筋急转弯,提问学生:“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3?”(答案:算错的情况下)在教“循环小数”时,可以提问学生:“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请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答案:永远也吃不完,因为草还会不断长出来)而讲到加减数时,可以举例:“鱼缸里有10条鱼,死了3条鱼,请问鱼缸里还有几条鱼?”等学生抢答(经常答7条)后,再来一本正经地回复说:“错。鱼缸里应该还有10条鱼,因为死鱼也是鱼。”然后说明这是脑筋急转弯。但最后还要强调似的再次提问学生:“鱼缸里有10条鱼,死了3条(或者卖走3条),鱼缸里活鱼还有几条?”这样回归数学正题,以免学生搞混。

六、情境教学

杜威指出:“数学问题,乃是寻找材料使一个人从事特殊活动的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应用数学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学生感觉到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数学现实,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品,有什么用途。然后话题一转,提问学生,圆形的车轮等能否换成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等形状?引导学生们思考、质疑后,再慢慢地指出圆的特征,开始进入教学正题,这样容易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充满数字、算理、计算公式、图形等,相对抽象又枯燥,而小学生活泼好动,自主能力较差,思维又比较具体、形象,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只有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尽量做到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促进他们真正成才。

(福建省安溪县虎邱中心仙景小学)

上一篇:重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目标促学生成才 下一篇:从点滴抓起为幼儿打好语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