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行为与对策

时间:2022-08-01 11:15:41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行为与对策

【摘 要】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最核心的活动,任何教育改革和教育理想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但是,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行为还普遍存在。其危害在于: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引起一些心理隐患。应对课堂问题行为可以采取直接干预;给予暗示;未雨绸缪;制定可行性课堂常规;创设多彩的课堂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行为;对策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教育最重要的空间,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最核心的活动,任何教育改革和教育理想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一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课题。

1 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据统计,在农村小学课堂里,8%至15%的学生有问题行为。从日常的课堂教学片断分析,可以看出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其中最普遍的课堂问题行为及其比例如下:大声说话的占7.8%;思想开小差的占7.8%;上课吃零食的占2%;不恰当地使用教材的占2.9%;上课做小动作的占17%;随便下座位的占4.9%;故意大笑的占4%;打架的占0.5%;不听从教师的占3.5%;弄坏课本或设备的占2.5%;侮辱同学的占2.5%;侮辱教师的占1%;讲废话的占12.1%;迟到的占0.1%。

另外,库宁的研究表明:有55%的课堂问题行为属于上课时谈话、喧哗等,有26%属于上课迟到、不做功课和上课随意走动等,另有17%属于看无关的书籍、不专心上课,真正程度严重的问题行为只占极少数。可见,课堂问题行为都主要表现为轻度问题行为,而且持续时间短,易变性强。

2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应当从学生课堂表现行为做起。审视当前农村小学生课堂表现行为,其危害在于:

2.1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相对而言,当前我国城镇小学生的自信心较强,然而农村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缺乏自信心,缺乏表现自我的勇气。在同学面前(特别是在众多的听课老师面前),上课发言表现为声音小,扭捏,脸红害羞,不敢大方表现自己。长期以往,在以后的社会中面对竞争和挑战时,往往会因为害怕,怕被人嘲笑而退缩不前,从而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因此,这种性格将会使我们农村小学生长大以后,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观察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面对“谁上来为大家讲个故事或唱首歌”这个问题时,往往表现为情绪热烈、争先恐后,甚至还会为没有争取到这个表现的机会而伤心落泪。而同样的问题,在小学六年级学生中,就会显得气氛沉闷,互相推辞,哪怕是那些在讲故事或唱歌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不愿参与。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那经过六年小学教育的学生反倒不会表现自己了,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的奇怪现象吗?如何改变这种教育某一方面的“倒退”现象,在我们小学教育这个基础阶段,在经济、文化条件都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这块阵地里面,我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农村学生个体的发展前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与进步。

2.2引起一些心理隐患

农村小学生相对来说性格更内向、更怕羞,不敢大大方方地表现自己。从一个健康人的心理标准来说,这是有一定缺陷的,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正是我们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课堂表现行为方面的研究,如果学生这种表现欲望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因此,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行为方面的教育是很不成功的。

3 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问题行为一旦发生,教师在采取措施时应对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究竟是什么产生了问题行为;行为发生在正式上课之前,课程进行当中,还是临近下课之时。这些问题行为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对这些因素的明确和了解有助于教师对问题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同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和实施多样化的干预政策,以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3.1直接干预

面对学生的课题问题行为继续升级,在对其行为惩罚以前,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正面指出什么才是正确行为。教师直接干预学生的捣乱行为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这类要求应简洁、明快且语气坚决,并需要点出学生的名字,指明他们应该做什么,而不要去描述那些不好的行为。如象“小明,看这儿”就比“,小明,别做小动作”要好的多。

第二种,提醒学生应遵守的规则以及教师有什么样的期望。规则提醒和期望的陈述有助于学生接受自己对捣乱行为多应付的责任,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教师的陈述同样应遵循简洁、坚定的原则。

3.2暗示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就需要教师采取措施迅速地予以解决,并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所有应对问题行为的策略都应该是发展性的,都应以维护学生的自尊为前提,同时尽量避免正常的课堂秩序受到干扰。因此,暗示策略应当成为教师干预的首选。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暗示是一种在师生不存在对抗的条件下,教师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巧妙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如在不良行为一旦被发现时,教师可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巧妙的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

3.3未雨绸缪

学生犯错,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有时是由于无知,或由于不慎,有的问题行为课前就已经注定,而不是课堂活动运行所致。所以,对待课堂问题行为的最好办法,是防止其发生,而不是消极地等其出现后才去处理。

3.4制定可行性课堂常规

教室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它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常规若无视学生的需求与意见,由教师一人包揽,那么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服从是被动的或者是强迫的,也许能一时保证课堂纪律,但过不了多久,学生就不乐意遵守了,那么课堂问题行为就随之出现了,而且有可能比以前更厉害。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学生,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才能从心底接受这些规章制度,由“他律”转化成“自律”。一旦接受了这些规章制度,在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设法维持和完善,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课堂行为,预防问题行为出现的作用。

3.5创设多彩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事,乐此不疲,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有些学生在课堂中容易走神,这是因为他们对眼前的学习不感兴趣,这时可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或让他们做一些相关的别的事情,像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就可避免问题行为乘虚而入。

上一篇: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主能力 下一篇: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