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投资、信贷扩张与通胀关系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01 09:46:12

地方政府投资、信贷扩张与通胀关系实证研究

本文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0490654、2011M500711)、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SHKXZD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JL024)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如何通过银行信贷系统创造货币来推动通胀上升的过程。结果显示,地方投资量确实导致信贷规模扩张,并由此增加了国内货币量,进而推升了CPI。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投资行为进行遏制以防止经济大的波动。这要求政府职能实现转变,改变政府主导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资 信贷扩张 通胀 协整分析

引言

我国经济的增长来自于地方政府间的地区竞争的作用,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占据中国经济投资的主要部分,尤其在次贷危机影响下,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自己的投资规划,引发了地方政府高达约20万亿元的投资机会。这些投资行为通过银行系统的信贷扩张,在遏制我国经济下滑的同时,也助推了通胀的高企不下,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这种地方政府间的地区竞争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以高投资、高资源消耗和严重环境损害为代价,并且缺乏成本和效率的约束,因而就长期而言,这种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将缺乏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的增长要求实现增长驱动模式的转型,因而揭示现有增长动力传导机制和传导过程,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试图从地方政府投资、信贷扩张与通胀关系的研究,来说明现有的增长动力是如何通过信贷系统得以释放,以及如何影响到通货膨胀的变动的。

实际上,政府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国外学者,例如Auschauer(1989)、Devereus、Head和LaPham(1996)等,主要关注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而国内学者则较多地关注于政府投资行为本身的机制和过程,例如张中华(1997)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了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李国锋(2008)则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视角研究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张建辉(2008)讨论了转型期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地方政府投资如何冲击宏观经济过程的研究则不大多。鉴于此,本文以地方政府投资信贷扩张机制冲击为视角,以说明地方政府投资如何对当前的高企通胀问题造成影响。

地方政府投资、信贷扩张与通胀的关系

中国一直高企不下的投资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则主要是由GDP增长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目标所主导的。

以GDP增长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对追求GDP的增长有强烈的偏好。而最容易推动当地GDP增长的方式往往就是投资的扩张,如果不是出口扩张的话。投资,例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所需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在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流转税和预算外(甚至制度外)收入,而不是财产税类收入。这种税制结构必然导致地方政府不断通过自身投资和吸引企业投资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或者寻求预算外收入的增加来增加财政收入。

由于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没有在地方层面形成一个利益制衡关系,地方政府可以随意做出投资决策,无需考虑当地居民的感受。同时,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仅仅来自中央,通常很难有实际的效果。因此,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就实际地形成大规模的投资扩张。例如,作为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按中央得75%、地方政府得25%的比例进行分配。对地方政府来说,这25%的增值税是举足轻重的。为了确保税源,地方政府自然想方设法上投资项目,特别是那些能带来巨大税收利益的重化工业项目。这类项目只要企业开工投产,不管有没有赢利,都要按其生产规模向地方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

从2008年至2010年,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长率。地方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积起来达到了525591.60 亿元,中央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达到了58129.22亿元。而且,地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一直远高于中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截至2011年5月,地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已经是中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6.8倍,达到了25991.49亿元。

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银行系统来实现和放大的。地方政府为从银行获得贷款成立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一方面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上升,成为金融系统安全的重要隐患: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信贷系统,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使得劳动力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受到需求冲击,M2大幅扩张,流动性大大增加,并由此使得CPI高企不下。

数据说明与模型结果分析

为了研究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如何通过银行信贷系统对经济系统产生冲击,我们选取了固定资产投资代表地方政府投资量,因为地方项目投资所占固定资产总投资比例在90%以上,而地方项目投资的月度数据并不全面,因此用固定资产投资变量(inv)作为地方政府投资量的代表也是可行的,而用固定资产的国内贷款额(cred)作为信贷系统所起的作用,M2则用于说明经济体的货币量,CPI变量则作为通胀情况的一个代表变量。

如表1所示,通过对四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发现,这四个变量0阶都非平稳,但是一阶差分后,这四个变量是平稳的,结果显示这四个变量都是同阶平稳的,这意味着可以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是否可以通过信贷系统创造新的货币最终冲击到通胀水平。

由于并没有理论能够表明四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反馈关系,因此无法应用SVAR方法对四个数据同时进行分析,而只能用单方程协整方法进行研究。这里采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EG两步法。

如表2所示,首先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信贷规模间的协整关系分析,即得到回归结果(1)。回归结果(2)是国内信贷规模与M2的协整关系,回归结果(3)则表现了M2与CPI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回归(1)、(2)和(3)的结果可以发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都存在着显著正向关系,通过对各回归结果的残差进行自相关检验表明残差是平稳的,表明了各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成立。也就说明了,地方政府投资行为通过银行信贷系统贷款的发放,扩大了M2的量,推动了经济的流动性泛滥,导致CPI上升,显示地方投资通过对国内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需求的拉动,推动物价上升的过程。

通过对这几个变量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见表3),可以发现,这些变量之间仅仅存在着单向的因果链条关系,表明了模型并不适合用SVAR方法进行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国内物价冲击机制来自于需求的干扰。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投资确实通过银行信贷系统增加了M2,导致CPI上升,通胀高企不下,严重影响了经济平稳运行。因此,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以改正这一地方政府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现有的投资驱动存在的问题,根本在于投资具有政府主导色彩,缺乏足够的效率与成本的约束,使得这种投资驱动的增长缺乏持续性。要改变这种投资模式,需要调整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本上就是要明确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让投资行为由市场决定,而减少政府的参与;同时需要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核心是理顺财政支出划分、收入划分以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等三个方面的财政关系,在明确中国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建立制度化干部考核机制,避免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经济发展职能的利益重叠。

因此,政府在中国经济转型之路上,必须要做三件事情:

一是通过财税制度的改革,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的定位。

二是要进行投资决策体制的改革,改变政府主导型投资决策体制,政府则主要通过各类的产业发展规划来引导市场资金的投入方向,实现投资以效率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条件。

三是理顺各类制度和机制,以市场化为导向,消除行业垄断体制对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Auschauer,D.,1989,“Is Public Expenditures Productiv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3,pp177-200.

2.Baxter,M and R.G.King,1993,“ Fiscal Policy in General Equilibriu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3,pp315-334.

3.李国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分析(第1版)[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4.孙仁宏.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政策背景、效应分析与对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0(6)

5.张建辉.转型期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经济增长[J].经济体制改革,2008(1)

作者简介:

李小龙,1976年生,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985工程”理论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研究员。

余宇新,1977年生,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985工程”理论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讲师。

上一篇:经济自由与银行利差关系实证分析 下一篇:政府在调节市场失灵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