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试点工作要做实在文章

时间:2022-08-01 07:51:10

产业集群试点工作要做实在文章

何谓“挖坑、栽树、浇水”?在谈到产业集群试点工作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将申请授牌比作挖坑,将取得授牌比作栽树,将实际的试点工作比作浇水,针对产业集群源于粗放发展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他强调,“挖了坑、栽上树,还要勤浇水,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一定要做好实在文章。”否则,试点授牌将被收回。

9月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暨第九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授牌仪式”。

会上广东佛山西樵镇、浙江嘉兴洪合镇、江苏常熟古里镇、广东东莞大朗镇和河南郑州中原区等五家产业集群地区的代表,就怎样实现集群地区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及产业集群今后的发展思路等交流了体会,并介绍了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经验。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会上分析了行业当前企稳回升的经济形势,在充分肯定了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剖析了产业集群源于粗放发展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并指出了产业集群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会议同时举行了“第九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授牌仪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向安徽省望江县等23个市(县、区)、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授牌。至此,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已经增至164个。

集群试点是在推动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西樵镇是全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其以‘一个平台,五大支柱’为支撑点的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极具特色;古里镇重点讲公共服务、产业提升,以及两个贡献率,以品牌效益为先;洪合镇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逆势而上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大朗镇在结构调整、公共服务、产业升级、创新平台方面做得比较到位;郑州是中部崛起的代表性城市,也是中原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地,其政府方面也一直是高度重视。”谈及本次与会的五个产业集群的经验,杜钰洲认为其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方式做法值得借鉴。

“我们行业现在有5万多家企业,99.5%是中小企业,只有0.5%是大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也都存在于产业集群之中,是在产业集群这个大环境下生长起来的。集群可以说是我们行业在现代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下,行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组织方式,对于集群的试点实际上是在推动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杜钰洲很庆幸,如果产业集群走向过剩,只是拼数量的话,我们行业就没有今天。

“集群是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体现,既有其外部的规模效应,也有内部的规模效应。而产业集群参加试点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提升,也有利于形成这个区域的品牌效应。”但他同时指出,有些试点却是为了拿牌子而拿牌子,拿完了却不干实事,“挖了坑、栽上树,却不浇水,这是不行的。”

成就显著,但仍需加强监管

今年是建国60周年,纺织工业在这60年的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在最近国务院公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再次重申了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产业的地位作用。

“纺织产业集群无疑在发挥着这些作用。现在外来人口在集群中有的占一多半,有的占一半,在解决就业,以及农村人口城市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杜钰洲认为,中国纺织工业对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逆势而上的趋势都与集群有关。

近年来,产业集群始终坚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创新、质量检测、产品研发、信息化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融资服务等等平台都在积极建设中。其技术水平也在逐渐上升,在国际展览上的表现越来越好。在节能降耗、品牌建设,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拿社会责任来说,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文化,它最初只是反映在劳动力层面,而现在已扩张到市场秩序、知识产权、节能减排等等层面。可以说效果显著。但问题依然存在,“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平衡,有的地方抓得很好,有的地方则拿了牌子放在一边,没有赋予这块牌子应有的价值。”对此,杜钰洲指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目前已经将各个集群分到各行业协会,服装、棉纺、麻纺、毛纺、化纤、丝绸、产业用、纺机等,将对各个行业集群的工作进行调查分析。“目前23个新集群已经表态,签约后将每个月上报自己的统计数据,包括一些具体的情况,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等,都将统一上报。”

下一步实在文章是什么?

杜钰洲认为,产业集群试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做好规划,并且这个规划一定要是具体、实在的,包括出现问题后如何解决,市场定位、发展目标等等,都要明确。此外,还要在搭建创新平台、名牌建设、融资服务、社会责任建设等方面做到有步骤和目标明确。要按照要求去做统计,且产业集群一定要坚持开放的原则,不仅要和专业市场做到互动,集群之间也要加强联系。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明年将组织对九批授牌集群进行复查,不愿参加试点的地区可以退出;继续试点的地区,要确实做出水平来。这是我们产业调整振兴的一项非常务实的工作,不需要做表面文章。”

杜钰洲表示,“我们期望将产业集群发展得好,有竞争力,品牌、科技贡献率高,附加值高,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给更多的产业集群做出榜样,使我们的地方经济、行业经济、全国经济都能向前走,做出我们新时期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创汇产业新的贡献。”

古里:集聚品牌优势 提升品牌影响力

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党委书记朱亚辉

关键词:品牌优势、特色产业、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古里镇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东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厚,08年面对金融危机,古里仍保持了逆势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其秘诀首先是集聚品牌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目前全镇服装针织产业中有上市公司1家、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11个,名牌名品数量在全国乡镇中名列前茅。其次,注重特色提升,增强创新原动力。推动和加强相关产业产学研结合,实施各项奖励政策,将古里建设成服装针织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同时还与韩国设计研发机构加强联系,搭建平台,为服装针织企业提供最新针织理念,不断提高科技在服装针织产业中的贡献率。此外,搭建平台,提升服务水平。08年,古里先后成立了服装商会和针织商会,积极发挥作用,注册古里针织区域商标,了解企业经营态势和发展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西樵:“一个平台,五大支柱”力促产业创新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副镇长关海权

关键词:创新平台、循环经济、区域品牌

西樵镇是中国面料名镇,全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产业链条、产业基地、创新平台、交易市场、区域品牌五位一体的产业格局。

政府为引导和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出台了多项举措。

第一,以产业创新平台为支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1998年,西樵镇党委、政府通过深入调研,率先建成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西樵轻纺城布料工艺制版公司。1999年底又投资1.2亿元建成了“广东南方纺织技术创新中心”。2004年,西樵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确定为全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开始着手实施以“一个平台,五大支柱”为支撑点的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第二,以“三统一”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三,以西樵轻纺城为纽带,用大市场推动大产业发展。第四,以品牌创建为抓手,打造西樵面料区域品牌。第五,政府、商会、企业三方联手,共同促进纺织产业发展。

大朗:以毛织商贸片区为抓手力促产业集聚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党委书记尹景辉

关键词:商贸区、产业链、名牌建设

大朗镇是全国首批“中国羊毛衫名镇”,毛纺业是大朗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其特色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大朗毛织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产业集群。

去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大朗以推动科技创新和品牌培育为重要抓手,有效提升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首先,以建设毛织商贸片区为抓手,促进产业集聚。以城市规划引导产业集群,打造以大朗毛纺织贸易中心为龙头的毛织商贸区,目前该区已集中了2600多家毛纺织企业。其次,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了一批数控机器生产和销售企业。第三,加强对企业的帮扶力度。确定了20多家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建立了其与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制度,为企业排忧解难,共渡难关。此外,大朗还在组织企业参展、名牌建设、信用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效推动了大朗毛织产业的发展。

洪合:

不断孵化中小毛衫强企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

洪合镇党委书记张海君

关键词:

孵化器、服务平台、抱团出击

洪合镇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是闻名遐迩的羊毛衫之乡。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主要从小企业的孵化培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依托区域品牌抱团开拓市场等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为加快对小企业的孵化培育,洪合突出抓好嘉兴毛衫业科技创业园企业孵化器项目建设,该项目一期工程于2005年开工,2007年投入运行,项目总投资3.5亿元,整个创业园分生产、商贸、配套服务三个重点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企业创业基地。第二,积极构筑各种技术的服务平台,建设毛衫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毛衫业科技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第三,依托区域品牌抱团开拓海内外市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市场疲软,洪合镇主动出击,以产业集群、创业基地、服务支撑、抱团开拓来积极应对。通过第104届、105届广交会打出了中国毛衫名镇洪合镇这一区域品牌。

中原:积极搭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区长王东亮

关键词:产业园、承接转移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为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曾是国家重要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中原区是郑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发祥地和核心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其纺织、印染、服装已经成为中原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进一步加快棉纺织企业改制、整合步伐,再创郑州纺织产业新辉煌,中原区政府于2005年做出了建设“郑州纺织产业园”的重大决策。园区规划总面积13平方公里,分为五区两中心,即纺织印染生产区、服装加工区、纺织机械制造区、产品展示销售物流区、生产生活服务区和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华中纺织信息中心。目前,该项目已开发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8家,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郑州纺织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不仅为郑州本地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场地,也为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新的承接平台。

上一篇:外刊摘要 第12期 下一篇:辩证2009:理性回归后的价值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