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面具:金沙VS图坦卡蒙

时间:2022-08-01 05:19:02

黄金面具:金沙VS图坦卡蒙

摘要:世界上许多古老部族、民族都有自己的面具史,面具,反映了本族宗教心态、民俗心态和审美心态的发展与变迁。面具文化是图腾范畴的源远流长的世界文化现象;对于黄金的痴迷也是早先人类的一种泛崇拜心理反映,如果将二者结合,会呈现怎样一种文化寓意?透过古中国和古埃及类似的文化现象,或许可以从中找出一些结论。

关键词:面具文化;金沙文化;图坦卡蒙;黄金崇拜

面具,一经产生,便与“神”结缘并被披上神秘面纱。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成为古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理想形式。人们戴上面具,似乎便进入忘我的“神灵世界”。现代人则称其为“装神弄鬼。”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有一股厚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也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图腾作为人类早期的假面艺术,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由于原始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每遇战争、狩猎、耕收、渔牧乃至自身的繁衍活动,都要戴上图腾面具,模仿图腾物的形象,唱歌跳舞,祈求神佑,以期如愿以偿。前苏联文化人类学家柯斯文说:“面具最早出现于非常遥远的古代,在现代的一些后进部落中仍有面具,即可为证。”同样是苏联学者波克洛夫斯基在《世界原始社会史》中写道:“这种艺术,不但与咒术和图腾主义相关联,亦与人相关联……”而对于用黄金打造面具来说,它的意义就显得更加独特。而古蜀文明就展示了它独具神秘特色的一面――金沙黄金面具。

作为古蜀文化的一支代表金沙文化推断为距今3千年前后,金沙文化遗址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之古蜀国王都。金沙新近出土黄金人面具,据考证是东亚地区发现的3千年前保存最完整、尺寸最大的一件金面具,具有极高价值。这尊黄金面具重46克,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4毫米。面具面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长方形耳,三角形鼻高挺。两个鼻孔,阔有嘴,长方形耳朵,耳垂处各有一圆孔,下颌齐平,内折,整体造型写实和写意并存。由于耳部有美丽的花纹,因此整个面具含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专家从金面具背面的痕迹观察,推测它可能附着在某种物品之上,应为古蜀国神祗面具。

远古西南地区的祭祀和中原不同,他们人神共欢,敬而近之;中原祭祀对神灵却是庄严、肃穆的。金沙面具是人神之间的媒介,它有两个功效:一是通神,二是娱神。祭祀时之歌舞演示就是古代的狂欢节。面具的意义便是面子,是给人增加了一张脸,特有面子的人士肯定要摆谱,这就是面具。先人制作祭祀物品是融进了自己的生命的,就仿佛古人铸宝剑,铸剑匠师最后投身铸剑炉,与剑合而为一。在距今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已经认识了黄金,并且开始使用黄金。于丹教授曾在做客央视中提到,黄金崇拜与人格特征在文化意义上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任何地方的文化习俗都反映一个地方的气质。对于黄金大批量出现,在琳琅满目的黄金器具面前,可以想象到巴山蜀水中先民们那种崇鬼好祭祀的文化心态,那种对于自然、神怪,对于不能解释的现象所抱有的一种好奇。他们试图通过黄金在祭祀中达到一种人神的沟通。”从很多的文化迹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原地区尚“现实主义”――“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西南地区却与之恰恰相反。在这里或许存在着一种黄金文化的崇拜。

金沙遗址所代表的古蜀国金器绝大多数都不能作为独立的器物使用,但也绝不是一般的装饰品,而是装饰在其他器物上以显示其尊贵。像金冠带就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那些表示“群巫”的人头像则要在面孔上覆以金面罩,来显示其高贵和尊崇。“可以说,黄金制品在古蜀文化中有极高、极优越的地位,其地位甚至在青铜器之上。”

相比之下,在相距甚远的古埃及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著名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的出土再一次向世人呈现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图坦卡蒙是古埃及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他于公元前一三六一年接过太阳神阿蒙的权仗,年仅九岁就登上了法老的宝座,但不到20岁就去世了。他的陵墓是历代皇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但确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墓中出土的最令人惊叹的是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在这里我们会发觉也出现了黄金面具这类东西,不过所不同的是这里的黄金面具是用在木乃伊中的。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是罩在木乃伊头部的面具,属于死面一类,其功能在于保护木乃伊的头部,作为死者头部的替代品,使死者的灵魂深夜回到墓室与肉体结合时,能顺利找到自己的躯体。在考古发掘中,所出土的用黄金制作的木乃伊面具比较罕见,其主人一般皆为法老。该面具高54厘米,宽39、3厘米,用22K黄金厚板分几部分打造,然后用铆钉将各部件连接为一个整体。面具上镶满了青金石、红宝石和彩色玻璃,显得华贵富丽、金碧辉煌。面具额顶有黄金打造的一头兀鹰和一条眼镜蛇,它们是上埃及和下埃及的保护神,将其集于一身,是为了体现图坦卡蒙至高无上的权威。由此可推测,在古埃及也同样存在着我们所说的黄金崇拜。

通常认为,黄金崇拜与太阳有关。远古人对太阳充满了狂热的崇拜,在他们看来,只有太阳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太阳一样散发着神秘光芒的黄金就是太阳的化身,拥有了黄金也就拥有了太阳,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因此古代君王都要身披黄袍,用贵重的黄金来装饰自己的殿堂,希望像太阳一样普照大地,一统天下。但黄金崇拜的历史并非源于中国,而是始于古代红海沿岸的闪米特人,这是个崇拜太阳的民族。随着闪族人的不断外迁,形成了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迦南人、希伯莱人、腓尼基人等等,黄金崇拜的观念也随之进入古代两河流域、埃及半岛、希腊半岛等地区。从上面的概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的埃及人更是把黄金视为可以保护生命、延续生命的神圣器物。从某种意义上讲,黄金崇拜和黄金文化也可以看成是古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黄金的推崇和迷恋是世界范围的,几乎反映出共同的人类文化心态。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可以看出,对于黄金的运用都是蕴含宗教意义的,是先前人类心声向神灵传递的重要承载物。在我个人看来,产生这种黄金崇拜泛心理状态存在两种重要因素,一是“崇拜”心理作祟,黄金一直以来就被视为贵重金属,它的取得途径和获取技术极为有限,所以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黄金,因此它只能用来为特权阶级服务,为特定的目的而运用;另一方面,黄金这种矿藏在世界大范围内普遍存在,对于自己本民族的神来说,族人只会把最好的最稀有东西视为具有神性之物,从而就会不自觉的产生世界范围的泛崇拜现象,这里更想用“热爱”这一词来表达崇拜,情有独钟谓之爱。或许说“爱”可以更加深刻的表达人类内在的情感而不是畏惧的流露。多数学者认为,同古代西方显著的黄金文化和崇拜相比,古代的中国人似乎更迷恋玉石。而独特的金沙文化却展示了它与世界文化相联系的异曲同工之处,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一点。

参考文献:

[1]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二卷(M),山东美术出版社1988年.

[2]刘汝醴,《古代埃及美术》(M),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年.

[3]李泽厚,《美的历程》,傅敏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4]黄剑华,《古蜀金沙》,巴蜀书社出版,2003年11月第3版.

上一篇:传统平面设计的局限性 下一篇: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