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网络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8-01 05:01:59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网络化建设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存在资源分散、物流整合能力差、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构建第三方物流网络,从而对物流资源实现整合与共享是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第三方物流网络化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物流服务网络化的模式和建设途径。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网络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选择将物流外包,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面对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我国第三方物流呈现出如下发展特征:

1.1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但企业规模小

伴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等,许多企业为了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而考虑将物流业务外包;另一方面,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物流业正处于迅猛发展时期,与之相对应的第三方物流市场也在不断的扩张,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但是,在迅猛发展的光辉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同时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除了中储、中外运等原有大型国有企业外,绝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很小。在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超过50%的部分是由原有小型的运输公司或者仓储公司发展而来,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1.2物流资源分散,提供综合服务能力薄弱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大量、小规模”必然导致物流资源的分散。即便是一些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资源和物流市场的占有方面也显得比较分散。以中远物流为例,虽然连续多年排在物流百强企业之手,但是也只从事于船舶、货运等主要业务,并且集中在沿海城市,与国外的UPS等大型综合性第三方物流企业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此外,由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50%以上由原有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这些企业大多只能专注于某一块特定业务提供服务,大都停留在在运输、仓储以及城市配送上,而相关的一些增殖的提供则显得非常的乏力。从全国范围内看来,我国的物流资源呈现出分散、无序的状态,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提供缺乏技术含量,综合服务能力不足。

1.3信息化程度相对低下

由于我国整体上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再加上第三方物流的出现与发展国家相比也较晚,虽然己经有一些企业开始重视物流信息的运用以及企业信息化的构建,但总体来说信息化程度较为低下,EDI电子交换技术、盯射频技术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物流信息技术未能得到大范围内的应用。

1.4区域市场发展不均衡,竞争过度

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西部偏远地区,各地区缺乏较为标准化的运作流程,物流市场参差不齐。同一地区内过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出现,同时也引发了竞争过度甚至恶性竞争等附带问题。此外,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及地方保护政策的存在也阻碍了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

2.第三方物流网络化的价值分析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第三方物流的网络化发展,反过来,第三方物流网络化对于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意义重大,下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第三方物流网络的价值进行分析。

2.1宏观价值

首先,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一方面普遍存在着资金、资源的不足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运输、仓储资源的大量闲置,通过资源共享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网络体系,可以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实现物流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经济学基本假设要求经济社会朝着规模化发展,从而追求经济规模效应,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其规模经济效应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网络化发展落后、规模效应不显著,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网络可以集中分散资源、扩大物流网络,大大的提升了物流规模效应,从而为实现我国物流产业规模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即便是大型第三方企业也只是集中在某个特定的物流服务领域,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网络可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物流关系网,打破恶性竞争的局面,使各企业实现物流服务互补,从而提升国内物流业的整体物流服务水平。

最后,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对外开放,国外先进的综合型物流企业不断涌入国内物流市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许多企业还面临着被国外企业兼并收购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发展第三方物流网络可以提升整个国内第三方物流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国家物流竞争力,并使之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2微观价值

第三方物流网络化除了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对物流市场的主体—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重大价值,总的来说可以体现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实现物流资源共享、提升企业学习能力、应对竞争威胁四个方面。

图2.1 第三方物流网络化的微观价值

3.物流服务网络化的模式和建设途径

3.1物流服务网络化的模式

1.连锁经营模式。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商业运作方式,以其独特的经营机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连锁合作是前所未有最成功的市场策略。美国商务部的统计表明,独立开办公司的业主,成功率不到20%,而加入连锁体系开办的企业,成功率高达90%。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而连锁经营适应了这种模式的变革。

2.战略联盟模式。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经营的物流企业组织在某个时期内出于对整体市场的预期和企业自身经营目标、经营风险的考虑,通过签订协议、契约等方式结成的优势互补、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物流战略联盟是物流企业相互之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比物流企业单独从事物流活动能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

3.2物流服务网络化的构建途径

每个企业成长路径不同,可能选择的服务网络策略也完全不同。第三方物流组织网络的形成首先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网络化,连锁经营则是创建一个企业网络服务系统,以规模效益为目标导向;而物流战略联盟则是企业间网络化的开端。

首先要健全物流企业的网络化组织框架。物流是一个技术、资本、劳动力密集的复合型行业,大多数物流企业仅凭自身拥有的资源很难做到这一点,鉴于我国物流企业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初级阶段,快速建立网络化的物流渠道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建立高性能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在物流组织网络建设的基础上,物流信息网络的构建首先需要根据物流信息的特点,建立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稳定性的信息采集、处理、网络平台和高性能主干节点传输网络。网络系统结构需要统一规划,并建立统一标准,与此同时保证网络系统良好的扩展性、开放性及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化、快速化收集和处理,更加有效地进行物流过程组织及物流部门协调,夯实物流信息化基础,实现物流资源最佳配置与最快流动,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完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网络。物流基础设施是由物流线路和物流节点两部分有机结合配置而形成的,具备物流相关功能和提供物流服务场所或设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可看成是不同类型的物流节点以及节点间的物流线路所构成的统一体。

此外,还需从政策制度上扶持物流业的网络化建设,形成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将政策落实到实处,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和谐的人力、资金和外部环境;从宏观层面实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善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形成科学合理的交通网络体系,为物流业网络运作创造有利的作业空间;物流企业应从战略上注重其网络化布局,逐步形成一种网络化组织架构,最终实现物流组织的网络化;强化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信息网络,形成高效的信息互动网络,形成网络框架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企业要转变增长和竞争方式,提供高端与差异化的网络物流服务,培育其核心竞争能力,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加强物流教育、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升物流业发展层次,提高物流网络的整体服务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物流服务网络化是物流运作管理的必然选择,要求加强物流企业内外的互补协作,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上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优质高效的服务链,达成物流配送规模效应,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推动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实力,物流服务网络化的不断深入将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鞠颂东.物流网络: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骆莹莹.基于资源整合的第三方物流网络化途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6

[3]徐杰.物流组织网络:结构与运作[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上一篇:船公司投资集装箱码头决策分析 下一篇:浅议如何提高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