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时间:2022-08-01 03:32:17

【摘要】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不适应 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与中学己大大不同,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同学在进入大学后未能掌握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要:本文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出发,阐述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等方式有效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素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55-01

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心理基础和先决条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心理能量的发挥,影响人的身体、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应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把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不适应

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与中学己大大不同,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同学在进入大学后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导致考试失利,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学的交往也是广泛的,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

(二)现实生活带来的压力

从个体发展心理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确认期,在他们脑海里设计出美好的未来和前程。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客观障碍常阻碍“理想自我”的实现。近年来高校扩展范围越来越大,时常使之毕业就业出现巨大竞争压力,大学生变得到处都是,给较多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大压力。

(三)人际交往关系困难

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由于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而因无倾述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

(四)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伴随性发育的成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之间发生激烈的碰撞,渴望爱情,憧憬婚姻,却缺乏成熟的爱情观念,和正确的性观念和性道德,当遇到这类问题或相关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五)贫困学生的个性差异

贫富差距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同样也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是一个班的同学一些花钱大方,追求“卓越”的生活,而另一些同学却省吃俭用,到处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这种落差给贫困生带来了比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二、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疏密度以及运动量的适宜度。心理学实验表明:高焦虑能降低学习效果,低焦虑也不利于有效地学习,只有中等水平的焦虑才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正常发挥,使学习保持最佳水平。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跳一跳,摘到果子”的道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活动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感觉稍高而可攀。对待身体素质、接受能力等方面有些差异的学生,可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让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恰当的体育教学方法

“注入式”、“强制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压抑了学生的情感,难以给学生带来成功的乐趣:“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要求,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造成学生在小学时喜爱体育,到了大学不喜欢体育,甚至厌恶体育。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学环节上精心设计。使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有明确的了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发现并获取知识,而不是把教育仅作为一个灌输的过程。二是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有感染力,有启发性。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强求大家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

(三)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避免教学模式的固定,教学中只管教,不管学,体育课成了机械的“训练课”,学生成了“练习机器”,忽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体育教学本身就是身体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十分频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非常适合采用立体交往方式进行教学,这是体育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因此,如果采用小团体型的立体交往方式来组织教学,比如分组练习、分组比赛等等,恰好非常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又能够扬长避短,使学生既能增长知识、掌握技术、增强技能,又便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人际沟通,从而提高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

(四)适时的进行体育教学评价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只注重硬性指标,采用的一的以技术和运动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考核,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基础、学习情绪以及学习的进步程度,尤其是部分体能较差的学生在竞争中没有取胜的机会情绪越来越低落。事实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实施形成性评价,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可以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正确运用正面的鼓励性评价,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学生提供肯定性、实质性的教学信息,鼓励并激起学生学习动作的兴趣和改进错误动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有伟,曲业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6).

[2]曲宗湖.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周登篙.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的若十热点问题对话[J].体育教学,1999,(6).

[5]李勇.当代人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

c

上一篇:论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高校政治课实践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