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皮影的造型艺术

时间:2022-08-01 01:02:49

浅析皮影的造型艺术

【摘 要】 我国的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皮影造型艺术风格独特。皮影艺术遍布民间。

【关键词】 皮影;造型;艺术

一、绪论

“皮影”又称“影戏人”或是“灯影戏”,通过灯光、影幕(俗称“亮子”)、音响、唱腔和由演员操纵的影人的表演表现出来。皮影戏所用的皮影人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优美丰富,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广为流传。

二、 皮影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即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影戏称:“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也有专家认为皮影戏形成是摄取道士方式“弄影还魂术”,以及佛教寺院中盛行的“俗讲”、“变文”的影象配说、唱、乐的形式,以传奇文为剧本而形成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形成时间大约在唐代开元、天宝以后。也有学者认为皮影戏开始于宋代,因为宋人笔记中,记载皮影戏的内容颇多。皮影戏究竟源于何时,由于缺少文献及实物佐证,尚无定论。但最晚于宋代(公元960-1279年),皮影戏在中国城市已经普及成为市民文艺的一种。

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皮影戏之类。到了元代,元代统治者把皮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皮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 明代皮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随着历代人口的迁徙、战争、文化交流及宗教活动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来,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三、皮影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古朴,也有的追求写真。

由于皮影戏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仙神僧道、鬼魔精怪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例如,设计独眼瞎丑角时,若用五分脸造型,根本就无法表现有一只眼瞎。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也是用阴刻实脸时多。但也可以用阳刻空脸型,不过要在空脸上增加几条能表现出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

四、皮影的造型特征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4.1人物造型平面化∶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4.2人物造型艺术化∶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4.3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4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孙建君. 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103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41―7

[3]、钟茂兰.范朴.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59―60.67-69

[4]、中国民间美术赏析-皮影[J].思维与智慧,2005年.(03).67

[5]、中国三大皮影戏的艺术特色[DB/OL].中国民间艺术中心.更新日期:2007.5.11

上一篇:浅谈钢琴演奏中的二度创作 下一篇:混动格局要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