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07-31 10:04:19

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通过适当的范例形成上位概念;运用已有概念来同化下位概念;消除混淆、整合概念。

【关键词】认知同化论 生物教学 作用

二十世纪后半叶,人们在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有关分子生物学的方面。由于新知识的不断加入以及科学界的需求,生物教学更加受到重视。本文针对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

一、通过适当的范例形成上位概念

生物教学当中,有很多概括性较强、范围也很广的概念,我们称它为上位概念。它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前提,当然,这些概念掌握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及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实际的讲解当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范例,促进学生上位概念的形成,了解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内环境稳定”这一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同学作为代表,教师运用红外线体温计为每组的代表测体温,并且向大家公布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分析不同同学的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然后,教师再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医院中的血浆化验单,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讨论,再给学生一些提示,例如每个成分都有一个固定的参考值,让学生通过化验单分析出这个固定的变化氛围,再分析每个化验单上各成分的值是否符合正常的规定,如果超出了正常的范围,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健康人的血浆中各个成分的数值各是多少?再带领学生做相关的实验,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取零点一摩每升的盐酸溶液,一滴一滴的放入含有鸡蛋清的烧杯,对照烧杯当中(装有等量清水的烧杯),再利用传感器来测量两个实验的数值是否有变化。最后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根据前面的各种步骤分析“内环境稳定”,这会使学生发现稳态与恒态并不相同,相对稳定状态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动态变化,稳态是所有生命进行呼吸与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逐渐将学生引入到课堂当中,顺应了学生高中时期所具有的逻辑结构,让他们觉得生物课堂并不只是一种理论的传输,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了解与探索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知识的内涵,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消除曾经的错误理论,提高学习效率,更准确、更清晰的掌握新概念。

二、运用已有概念来同化下位概念

概念的同化,具体是指有相近的旧概念,经过加工来得到新的概念,实现概念同化。这样既使学生对新的知识有所了解,还能对旧的知识进行巩固与练习,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上位概念来引出下位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举一个例子,在学习“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非等位基因,隐性基因”的时候,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基因”及“性状”的概念,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基因”及“性状”的概念,在学生已经对这两个概念思路清晰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下位学习来对新的概念进行同化。

上述这种概念的同化,学生对上位概念的认知越清晰、越明确,得到的新的概念就会更容易得到同化。这种方式也能运用到规则的学习当中,举一个例子,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减数分裂中的等位基因,得到相关的基因分离规律,这样在以后的伴性遗传中,就可以将基因分离规律应用到课程的讲解当中,学生就能够很快的对知识进行了解:性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所以性染色体也遵循分离定律。

三、消除混淆、整合概念

由于生物钟的概念非常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淆的现象,而认知同化论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将相似的概念进行详细的对比,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了解概念的原理,从而正确的掌握概念。

举一个例子,在多倍育种与单倍育种的讲解中,学生非常容易将两者弄混,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这种同化认知与比较,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旧的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能够找出学生易混淆点,帮助他们减少错误的产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形成一个固定的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效率。

生物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课上就要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重视认知同化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易混的知识点进行表格列举,让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将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充分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黄秋林. 浅析在生物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2] 何先友、莫雷. 奥苏伯尔论认知结构、知识获得与课堂教学模式[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 李才生. 从同化论看生物知识的习得和保持[J]. 教学与管理,2007年09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

上一篇:探讨企业文化在校内商品经营活动中具体运用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