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时间:2022-07-31 08:42:13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摘 要:农村七年级学生,常出现错别字较多、句子不通顺等现象,到了级,虽然文章成型,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多阅读,多积累,多写作,学生会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阅读;反思

农村七年级学生,常出现错别字较多、上下句子不通顺、词不达意等现象,到了八、九年级,虽然文章成型,但是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无话可说,胡编乱造,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归根到底是农村孩子读的书太少,肚子里没有“货”。其实阅读就是积攒作文素材,写文章就是抒发厚积薄发。针对农村初中生作文种种现象,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肚子里没有“货”的问题。

一、提高阅读兴趣,多读书,多积累素材

一般情况下,学生积攒素材的方法有两种:(1)生活。生活是学生直接获取材料的途径,这个需要学生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把生活转化成材料的能力,这个比较慢。(2)阅读。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间接获取大量素材的最便捷的途径。对于写作水平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使他没有什么可写的,也就是缺乏素材。作文是精神艺术品,是用心发现,用心写。作文是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是对生命的感悟。重视阅读和指导,让学生多积攒,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前提。光有生活的积攒,没有阅读中诸多的感受,要想把具体的生活体验用笔写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俗话说,能想出来,不一定能说出来,能说出来,不一定能写出来。

二、阅读指导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不是为了考试

现行中考指挥棒,大家都以分数论英雄,为了中考的那篇课外现代文阅读,很少真正地去关注孩子纯正的阅读,为理解而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当前学生的这种阅读不是纯正意义的阅读,是带着中考现代文问题的烙印来阅读,也就是说是带着“功利性”来阅读。看起来读了多年的书,其收效很小,积攒不多,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对于阅读失去兴趣,这样不仅影响作文的表达,而且影响孩子一生的阅读。教师的阅读指导是为考试而进行的指导,是个问题式的阅读指导。很少专门就纯正的阅读指导过学生,虽然课堂上每一篇课文都是阅读课,但那是以考试为目标的问题式的教读,这种不是纯正阅读的指导,是不可能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笔者觉得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目标,顺便捎带一下考试,完全抛开考试是不可能的。更长远的是要让学生达到离开教师的指导后自我阅读,主动阅读,兴趣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学生的阅读目标变成求得理解的阅读,学生的精神财富就积攒多了,要支出的时候,就容易了。

三、作文指导要系统化,要多写多练

学生积攒的素材多了,并不预示着自己就会写作文了。我们只是解决了砖和木材等材料问题,但盖房子还是个技术活,这些材料堆在那儿就是一堆垃圾,如果用艺术加工起来,盖成房子就是艺术品。也就是还要解决方法的问题,作文指导要系统化,结合学生实际,拟定一个训练与指导的三年规划,七年级积攒素材,能把说的话写出来,基本成文;八年级要有典型性代表性,有文采;九年级能写散文和有议论的记叙文。要多写多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提升,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上一篇:对一道试题的当堂监测实录及反思 下一篇: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