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融资创新模式探究

时间:2022-07-31 01:55:30

中小微企业融资创新模式探究

一、引言

据国务院2011年12月31日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的最近报道,“全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400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完成全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又根据工信部2010年测算表明,“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看法”。可见,中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当前形势下,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一)中小微企业发展指数持续走低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2年5月末,全国用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2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4.9%,其中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3.19万亿元(含小微企业贷款、小微企业主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另外,中央财政近6年累计安排担保专项资金45.38亿元,已累计为28.7万户/次中小企业提供1.24万亿贷款担保服务。14个省建立了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中小微企业的整个融资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但是2011年中小微企业发展指数总体走低,呈现下行曲线走势,高点出现在一季度。持续走低的指数说明2011年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国内外环境复杂。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指数持续走低,除一、二季度指数分别达104.1和100.2外,三四季度的指数均未破百,说明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较难 由于中小微企业数量大、覆盖面广、情况又复杂,再加上我国市场化的金融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长期困难,具体成因分析如下:一是信贷融资方式不健全。为了防范金融危机,国有商业银行强化内控机制,采取以抵押为主的信贷策略以保证稳健经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产生的结果是中小微企业往往达不到银行的授信准入标准,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与此同时,贷款担保体系也限制了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另外,中小微企业的授信业务多体现为单户贷款金额小、频率高,期限短,单户贷款收益低,业务风险大,故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客户,造成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慎贷”。二是我国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阶段相差甚远,融资难问题解决更是难以离开资本市场的发展。三是金融监管不到位。2011年以来,由于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小微企业借贷渠道减少,高利贷成为救命稻草,加之地方政府不能很好地的监督民间借贷,高利贷泛滥,企业资金链断裂,温州等地的民营企业“跑路”、跳楼状况频繁见诸报端。这些“温州现象”折射出中国金融改革不到位,钱进入实体企业的力度还不够。四是信用体系不健全。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中小微企业自身财务不规范,信用记录缺失,银行通过第三方获得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数据周期长且成本高。

三、中小微企业融资创新模式

目前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针对当前融资模式的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对于专精特新、成长型、高成长型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模式是解决资金缺乏的重要渠道;而对于发展平稳、承担众多就业岗位的制造型中小企业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应重在提高其贷款覆盖率和满足率,通过培养相应的区域中小金融机构和创新金融产品,改善他们的融资环境;对于大量个体小微企业,重在发挥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典当等各类机构的作用,探索担保等增信方式,拓宽质押范围,创新信用贷款手段。

(一)完善“新三板”市场发展机制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我国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都为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项目风险高等因素,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现有的中小板、创业板和集合债等融资方式由于门槛高、覆盖面小等因素,难以满足数百万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新三板”市场是指产业园区类非上市企业的融资市场,服务于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定位于“高科技”、“创新型”企业。2006年1月,我国首先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试点“新三板”市场。“新三板”作为融资创新模式,宽松的市场条件、挂牌时间段、融资效率高,这与创业板差别显著,详见表1。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新三板”市场经过六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八十多家挂牌公司,总股本约30亿股,融资规模达11亿元。调查显示,“新三板”市场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如何扩大覆盖范围。目前国家级高新区正在向着100家发展,再加上几百家的省级高新区,“新三板”的扩容名额还远远满足不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巨大的资金需求,发展相对较慢。二是如何促进“新三板”市场企业转板。要维持“新三板”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目前阶段建立“新三板”与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之间的转板机制非常必要,这样既增加了A股市场的新鲜血液供给,也加强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联系;三是如何完善管理体系。现有“新三板”市场的进入、管理和退出机制还不健全,随着“新三板”市场在国内各高新开发区的推广应用,在监管手段、运营效率等方面将面临新挑战。

为了在全国各地的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内推广与发展“新三板”市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定位明确,突出优势。首先应明确“新三板”市场的定位――广大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扎实推进注册制、发挥挂牌程序简洁和挂牌时间段的优势,突出融资功能强的特点,促进其迅速发展,形成与中小板、创业板、中小企业集合债相互补充的融资体系。(2)推行做市商制度,活跃市场。我国可以借鉴NASDQ市场的交易机制做市商制度,利用该制度的核心功能――估值,通过对“新三板”市场企业的价值和股票价格进行专业评估和报价,既能避免股价的非理性波动,也能保护挂牌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发展做市商制度也能吸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使交易更加活跃,强化“新三板”的融资能力。(3)完善配套政策,逐步解决扩容问题。细化“新三板”市场的发行、持有、交易、转板等环节的配套政策。完善“新三板”市场中企业的动态管理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信息披露机制、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转板机制、退出机制等,才能为“新三板”扩大容量提供制度保障。(4)完善转板机制,支持“新三板”挂牌公司做大做强。在“新三板”和创业板、中小板及主板之间建立起畅通的转板渠道。通过“新三板”和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挂牌公司的发展。如果挂牌企业满足挂牌交易时间要求并且达到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可优先考虑其上市。这将大大促进“新三板”的快速发展。(5)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上市后服务。提升监督管理方法的灵活性,引导广大高新科技企业逐步适应资本市场的环境。提高公司上市后服务,围绕企业上市后的发展需要,帮助解决高新科技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研发、用地、后续融资等问题,提升其持续创新能力。

(二)发展“市场推动型”中小企业集合债 中小企业集合债是企业信用联合的典型应用,通过“捆绑发债”的运营模式,使用共同的债券名称和统一的发行额度而发行的企业债券。它是一种新型债券融资,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资本市场状况和自身经营、财务情况等因素协商确定在集合债中的份额,它是由银行或者证券机构承销,担保机构进行担保,会计事务所和评级机构的共同参与的新融资模式。中小企业集合债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1)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模式功能。中小企业集合发行企业债券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开辟了新途径,探索了新模式。中小企业集合债是对已有存量信用资源的挖掘利用,整合了原有宝贵的信用资原,实现了信用聚集效应;中小企业集合债为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与大量的民间资本提供了新的对接渠道;中小企业集合债增加了发债谈判中的信息对称性,降低了交易双方的成本和风险,优化了整体利益。

(2)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的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模式开始于2007年,运行时间短,规模相对有限,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集合债的发行门槛还是较高,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展;融资担保体系仍不健全且担保难和费用高;融资成本较高。短期内,通过各种政策的协调,发挥出其在集合债初期阶段的促进作用。从长期发展来看,应从全局和长远角度解决中小企业集合债发展中的各种制约因素,构建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其深入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合理扩大发债主体。中小企业集合债的门槛过高很难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门槛过低又会使中小企业集群承担高风险。因此应在适当弱化量化指标的同时强化企业的发展潜力因素。在中小企业集合债主体选择时要坚持集群内的企业的行业联系性、地域协作性、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共性,这样既方便资信评级,也提高了发行的针对性。二是构建创新激励体系。实施针对发债企业和担保机构等参与主体的带有创新激励性质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各方对中小企业结合债融资模式进行创新。具体建议包括:在集合债发行有效期内,允许发债企业扩大税前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允许不违反现行法规的其他利息支出在税前列支;发债企业产生的亏损在冲减当年利润后的剩余部分,允许其在结合债发行有效期内进行分批结转,提高发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建议降低集合债发行期内的中小企业所得税率;建立“创新基金”,给中小企业集合债运营过程中的创新行为提供支持。三是建立对集合债中的中小企业的动态管理体系。动态管理体系是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期内,把经营状况欠佳或者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从集合债中剥离出去,是一套能进能出的体系,这样能够及时化解潜在风险,提高集合债的安全性。四是完善信用增级制度。完善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首先要完善政府牵头由多家企业组成的联合担保机制和中小企业再次担保的再担保机制。其次对于担保难的问题,可以向给中小企业集合债提供担保的企业给予担保费补助和风险准备金补助,或者直接进行奖励。同时,要重视担保风险的控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代偿损失核销制度,防止某些企业借担保之名套取信贷资金,向财政转嫁风险。最后对于费用高的问题,建议把一段时期内的一个区域内的集合债的中间费用整体打包,通过专项“中小企业集合债发展基金”直接支付,简化程序,降低协调成本。

(三)创新与完善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从2008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1月初,我国已有4282家小额贷款公司。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具有组织发展快、吸引民间资本效率高、贷款时间短周转快、小微企业融资比例高等优势,因此应继续创新完善机制,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破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力军。

(1)小额贷款公司给小微企业提供资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法律地位不明确。目前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专门立法只有《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定位模糊。二是后续资金短缺。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另外受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最高限额的限制和银行贷款利率过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已出现了资金短缺的窘境。三是风险控制力弱。由于小额贷款机构刚刚建立,其快速发展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对风险的防范。四是税收负担过重。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属于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工商企业来纳税,缴纳5.56%的营业税及附加和25%的企业所得税,而财政部门给予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奖励和金融业支农的优惠政策,小额贷款公司均无法获得,这加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税收负担。

(2)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问题完善对策。一是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随着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规模的扩大,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应尽快为小额贷款公司进入市场、退出市场和监管环节提供统一规范。二是拓宽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拓宽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是保障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可以借鉴浙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比例,小额贷款公司可自主选择若干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鼓励已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不再设上限”,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尝试建立小额信贷基金,这些基金负责批发资金给小额贷款公司。三是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银监会、人民银行可以参考银行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适合小额贷款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要联合地方金融办和工商部门加强引导、在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的同时重在使其落到实处。四是加大政策扶持。给予小额贷款机构与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人才培训机构或委托职业技术学校定期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并给予财政支持,为其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林汉川、池仁勇等:《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2012》,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

[2]林安霁、林洲钰:《“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经济体改革》2012年第9期。

上一篇:边坡施工中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分析及控制办法 下一篇: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及价格波动规律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