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7-31 09:42:10

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为充分发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优势,构建合理、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2014年,南华大学建立了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在人才选拔方案、培养模式、运行管理机制及训练内容等多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培养成本较高等问题,需在今后的探索与实践中进行优化,改进,以期对高等学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构建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创新人才;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33-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造就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摆在我国高水平大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各高校大力推行协同创新[1]。教育部“2011计划”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实验班是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升级版。本文以南华大学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开展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验班采取开放办学的方针,积极营造条件加强与高校、企业、研究单位的交流,深化与“中心”协同单位的人才培养合作,对如何充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优势资源,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构建合理、科学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总结。

一、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的简介

南华大学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是经湖南省教育厅和湖南省财政厅审核批准,由南华大学牵头,联合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恒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为响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需要,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平台共享、学科相互融合和人才相互培养、相互交流等手段,构建的科学前沿型协同创新实体。

“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是为培养符合国家靶标新药研制重大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专门设立。实验班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夯实基础知识,注重个性发展,突出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集中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学科研资源,制定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平台,注重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研究结合,人文与科学结合,培养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南华大学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的探索性实践

1.严格的遴选和淘汰机制。药学是一门偏重实践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求较高[2]。“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选拔方案的制定以选拔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为宗旨。通过直接招生和入校后二次遴选方法,每年招收30名左右药学相关专业优秀学生作为实验班学员。实验班学员应为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兴趣与创新激情的南华大学全日制在读药学本科生。

学生入选实验班后将实行末位淘汰制,考试不及格或成绩较差者将取消实验班学习资格,退回普通班学习。

2.课程体系改革。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影响下药学专业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这一弊端,严重制约了药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避免这一弊端,南华大学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在课程体系上做了较大的改革与探索。实验班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积极改革与创新,加大面向科学前沿的学科交叉课程,提高实验课程的比重,并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中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考核方面加大了过程考核的比重,通过优化培养过程和课程设置等各个环节,建立自主型、开放式和探索性的课程体系。

3.“双导师”培养模式。为了克服传统培养模式中学生培养质量市场导向性不足,学生培养过程倚重理论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3],在学院原有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整合协同创新中心协同高校和协同企业的优秀人才资源,实验班学员在校期间采取“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校内导师由南华大学教师担任,具体负责实验班学员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主要为提升学生在理论知识上的高度,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及毕业论文的设计等,对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校外导师由协同高校、企业教师担任,参与项目研究、实践过程、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4.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借助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平台,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对二者在资源上进行协调与平衡,鼓励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体现出科研的规划与内容,使得“教”成为自身科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科研”的乐趣与精神,对科研从感性的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追求,以和谐共进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效率。专业知识技能比赛:学校每年将组织实验班学生进行药学专业知识技能比赛,二年级进行药学专业理论知识竞赛,三年级进行药学专业的实践技能竞赛,四年级进行学生自主申报项目的评比竞赛。丰富的学术沙龙:定期邀请国内外药学领域专家来校举行学术讲座,介绍相关领域的科学前沿,分享科研心得与体会。文献汇报:定期举办经典文献阅读、汇报活动,组成阅读小组,将经典、前沿的文献按照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阅读,并总结归纳、汇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经典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科研项目:为了促进实验班学员可以更早地接触、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协同创新中心开设“专业人才培养科研训练计划”,学员可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协同创新中心五大研究方向,进入各科研团队并参与其项目研究;同时,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科研问题,学生可以自主申报课题,中心将组织协同中心学术委员会对课题进行评审、筛选,入选项目可得到协同中心的经费与技术支持。

三、实践经验与挑战

1.加快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是实验班顺利运行、药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实验班的培养涉及培养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等多个部门,虽然在实验班成立初期已制定了各项相关的管理章程,但由于部分制度不够明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需明确各方职责,完善、落实相关奖惩措施,同时,细化规章制度,如学生遴选制度中加分规则、导师奖励与惩罚细则、学生激励、退出管理办法、学生课题申报及成果分享制度等,保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有理可据、有章可循。

2.推进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协同创新科研平台,设置科研探讨课、学术讲座、团队文献报告、科研训练等多元性科教融合性课程可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科研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在开设科教融合性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内容上的改革迫切需要优良的教学设备、新的教学方法的跟进,互动式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得到学生更好的评价。

3.进一步完善双导师管理模式。校外导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角色仍处于探索和完善中,地域、时间等客观原因限制、弱化了校外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如何强化校外导师的角色,挖掘校外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是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明确两位导师各自的责任与分工,加强两位导师间的沟通,共同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对学生培养质量负责、完善导师工作评价机制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的关键问题。

4.优化培养成本。在实验班的建设中双导师制、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科教融合的实施对教学、科研条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科研场地、购买科研设备、改善教学条件、优秀师资的引进等都大大提高了培养成本。寻求人才培养成本优化方法、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是实验班培养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四、结语

“实验班”是我国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南华大学药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药学协同创新实验班”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集中优质生源和学科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坚持“夯实基础知识,注重个性发展,突出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理念,培养基础宽厚,视野较广,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药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充分体现了思想观念的创新,内容涉及选拔方式、培养模式、运行管理机制及训练内容等各个方面,凸显全面性特色,整个模式与体系始终着力于探索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和做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培养成本较高等问题,需在今后的探索与实践中进行优化,改进,对经验进行总结,为国内同类院校创立“创新班”培养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并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东方.新建本科院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思考[J].教育评论,2013,(3):123-125.

[2]杨凌,蔡绍辉.药学专业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改革探索[J].药学教育,2013,24(12):1146-1148.

[3]涂剑,雷小勇,唐圣松,郭玉,刘运美.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应用的实践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29-731.

上一篇:独立院校就业现状及对策探讨:一个市场需求和培... 下一篇:“动态系统理论”思想指导下的“自动化专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