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翻译观的嬗变

时间:2022-07-31 03:51:14

鲁迅翻译观的嬗变

摘要:业内对鲁迅翻译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他的“硬译”风格和异化理论。然而纵观鲁迅的翻译生涯,可知鲁迅的翻译观经历了曲折的流变过程,从编译、意译,到直译乃至“硬译”,最终他强调应视受众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每次流变都揭示了鲁迅在思想上的转变和对中西文化与文学的重新思考。本文缕析鲁迅翻译观的发展脉络,梳理他翻译策略的变迁,描画了鲁迅作为一个建构新文化的现代主义者和备受争议的翻译家的本真面貌。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硬译;直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125—05

一、作为翻译家的鲁迅研究

1913年, 鲁迅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怀旧》,该刊主编恽铁樵对此了点评。如果以此作为鲁迅研究的开端,迄今为止鲁学已走过九十个春秋。86年来,广大学者全面研究了鲁迅身兼数职的跨学科身份,认识到他“既是小说家、散文家、杂文家、诗人、批评家、翻译家,又是学者——小说史研究者、古籍整理者、文字学家。”[1]尤其是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所产生的丰硕成果和巨大影响,是传统鲁学孜孜不倦挖掘的学术源泉。

比较而言,对鲁迅的翻译所进行的研究在投入和成果上都不如对他文学创作的探究,鲁迅翻译选材的非主流、译笔的生硬苦涩,都让他的译作被遮蔽到他的创作之后。其实翻译是鲁迅毕生倾力而为的事业。从1903年他译《月界旅行》起,到1936年他逝世前还在翻译《死魂灵》止,鲁迅的文学活动以翻译始、以翻译终。鉴于翻译事业对鲁迅文学生涯的深远影响,可以说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再是文学家、思想家。对鲁迅翻译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剖析他的文学创作的成因,更深地把握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可喜的是,近年来鲁迅作为翻译家的身份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世界文化研究潮流出现了“翻译转向”之后,本雅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成为译学研究热点,中国的研究者们在鲁迅的翻译思想中找到了与之对应的解构与异化因素。因此目前业内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研究[2][3][4][5][6],主要是聚焦于鲁迅的直译乃至硬译观,以彰显其在引入西式句法、促进中国传统语言“现代化”的文化眼光,阐明鲁迅异化翻译策略的思想洞见。

笔者认为,单单把鲁迅翻译限定在“硬译”这一点上是不全面的。他的翻译思想经历了从意译到直译的转化,“硬译”是他后期在几部理论译作里所做的一种悲壮的尝试,把真心模仿原作推到了极端。本文旨在梳理鲁迅翻译思想的嬗变过程,通过对嬗变成因的分析,来缕析他的思想发展脉络,探寻他在翻译策略下所秉承的文化思考。

二、 意译?编译?直译——鲁迅初期的翻译方式

鲁迅早期的翻译活动,开始于他在日本的留学期间。1903年至1908年间,他先后发表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雨果的随笔《哀尘》、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美国路易斯?托仑的科幻小说《造人术》、与周作人合译英国哈葛德、安特路郎合著的长篇小说《红星佚史》、编译匈牙利籁息的论文《裴彖飞诗论》等[7](P254~255)。鲁迅最初的文学活动,不是“撰写”,而是“编译”。

从以上译作可以看出,鲁迅在选材上深受当时“科学救国”、“小说救国”的风潮影响,希望用科幻小说开拓国人眼界、改良思想。这些西方作品基本上都是由日语转译而成,在翻译策略上以编译、意译为主。以《月界旅行》为例,鲁迅对原作做了大量的删削修改,将原来的28章的内容进行裁剪合并,译成了14章。而且按照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那样编有对仗工整的章节名录。鲁迅在“《月界旅行》辨言”里说:“初拟译以俗语,稍逸读者之思索,然纯用俗语,复嫌冗繁,因参用文言,以省篇页。其措辞无味,不适于我国人者,删易少许。体杂言庞之讥,知难幸免。书名原属《自地球至月球在九十七小时二十分间》意,今亦简略之曰《月界旅行》。”[8](P164)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鲁迅的翻译在文风上有自己的考虑。他没有完全按照当时风靡一时的严复、林纾的古文译法,而是文白参半,把俗语的易懂和文言的简洁结合起来,删改了原文中“措辞无味”的部分。他从译作接受者的角度来把握译笔,基本上是以归化的手法传播西方科学与文化,以求得本国民众的认同。在翻译过程中以编译为主,即以原文为基础对内容进行大规模删改挪移。鲁迅于1907年发表的重要论文《摩罗诗力说》就是在整合众多日语资料之后编译、创作而成,对他今后的文学创作在手法和技巧上都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而鲁迅本人对年轻时意译不以为然,归因于自作聪明不取原汁原味的翻译,而是带上主观意志去“改造”译文。他在1934年5月15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因为向学科学,所以喜欢科学小说,但年轻时自作聪明,不肯直译,回想起来真是悔之已晚。那时又译过一部《北极探险记》,叙事用文言,对话用白话,托蒋观云先生绍介于商务印书馆,不料不但不收,编辑者还将我大骂一通,说是译法荒谬。后来寄来寄去,终于没有人要,而且稿子也不见了,这一部书,好像至今没有人检去出版过。[9](P99)

总结鲁迅早期的翻译观,可管窥当时民国初年以归化为主的翻译潮流。如果在理论上归类,可追溯到贺拉斯的归化派翻译模式,即:力求忠实于翻译者的主顾——目的语读者,强调译入语的文化环境、文化模式和译入语文本结构;译者在两类文本和两类不同语言的读者间进行沟通,以求两者兼顾。[10]不同于严复、林纾式的纯古文翻译,鲁迅的译笔算是在雅俗之间;不同于梁启超“译意不译词”的“豪杰译”,鲁迅在某些篇章上,如《哀尘》,还是基本按照原文译出,近乎直译。早期鲁迅的翻译,体现了当时中国翻译界从文言到白话的过渡,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在传播西方文化时面临的文字冲突。从翻译风格上说,鲁迅翻译虽然受时风影响,希望通过西方著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见解,但在译作选材和翻译用语上已显示出独到的见识与选择,意识到了保持原作风貌的重要性。

三、 真心模仿,忠于原文——鲁迅中、后期的翻译风格

上一篇:《全唐诗》总括范围副词研究 下一篇:理查德·罗蒂的另类科学哲学思想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