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总括范围副词研究

时间:2022-08-05 12:25:28

《全唐诗》总括范围副词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全唐诗》中总括范围副词的探讨研究,一方面探析了《全唐诗》中此类副词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探析了这一时期此类副词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关键词:总括范围副词;出现频率;语法功能;语义指向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147—04

唐诗中的口语词数量不少,也是最有研究价值的。魏达纯《近代汉语简论》根据文献反映口语程度的不同,将唐诗列为“充分反映口语的”一类,认为是研究近代汉语最有价值的文献[1](P112)。同时汉语中表总括的副词也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一类副词。《全唐诗》中的此类副词集中地体现了上述特点,故我们以《全唐诗》中的此类副词作为研究的对象。为了清晰地看出此类副词的来源及演变,我们在这里按照这些副词产生的时间和使用频率作为分类和排序的根据。

一、《全唐诗》总括范围副词概述

《全唐诗》表总括的副词主要有14个。沿自上古汉语的有:皆、俱、具、並、咸、悉、凡都义等;沿自中古汉语的有:都、全都义、都来(都卢)都义等;近代汉语新产生的有:总、浑、无非等。下面我们主要从语法功能和语义指向两方面对它们逐一予以描述和分析。

(一)沿自上古汉语的总括范围副词

1。皆

《全唐诗》中“皆”共出现1437例,使用频率居总括范围副词的首位,用于主语之前的11例,其余各例均位于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就句法功能看,“皆”都充当状语,用来修饰VP(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和AP(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结构),未见修饰NP(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的用例。如:

(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将进酒》)

(2)可怜此道人皆见,但要修行功用深。(白居易《郡西亭偶咏》)

(3)寄谢天地间,毫端皆我有。(贯休《谢卢少卿惠千文》)

“皆”修饰AP共172例,如(1);其余均用来修饰VP,如(2)。就语义指向而言,“皆”是双指多项副词,其中前指的用法(主要用来指向句子的主语)占绝对优势。后指用法共11例,多是用来指向主语,如(3)。

2。俱

共554例。修饰AP 和VP,语义前指主语。如:

(1)烟暇共掩映,林野俱萧瑟。(李百药《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2)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白居易《逢旧》)

(3)金榜荣名俱失尽,病身为庶更投魑。(刘言史《偶题二首》之二)

“俱”修饰AP共55例,如(1);修饰VP共409例,如(2)、(3)。

3。“具”

多用于复数主语之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主体发出同一动作或呈同一情态。共57例,用来修饰AP和VP。如:

(1)七德九功咸已畅,明灵降福具穰穰。(《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2)礼乐具举,济济洋洋。(张说《唐封泰山乐章?太和》)

“具”修饰AP共11例,如(1);修饰VP共46例,如(2),“具”所修饰的单音节动词中“举”出现的频率较高。语义指向上,均前指主语。

4。並

共242例。用来修饰AP和VP。如:

(1)登高迎送远,春恨並依依。(崔涂《送友人》)

(2)奈何西汉末,忠邪並信之。(白居易《读汉书》)

(3)岁晚千万虑,並入方寸心。(白居易《秋霖中过尹纵之仙游山居》)

“並”修饰AP共18例,如(1);修饰VP共224例。在语义指向上,“並”是双指多项副词,前指主要指向句子的主语,占多数,如(3);后指数量较少,均指向动词的宾语,如(2)指向动词后的宾语“之”,“之”用来指代“忠邪”。

5。咸

共119例。用来修饰AP和VP,语义前指。如:

(1)四座咸寂默,杳如奏湘弦。(韩愈《送灵师》)

(2)从来昆友事,咸以佩刀传。(李乂《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6。悉

共45例。用来修饰AP和VP,语义前指。如:

(1)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王绩《赠程处士》)

(2)自来江上眠方稳,旧在城中病悉除。(姚合《酬礼部李员外见寄》)

7。凡都义

总括范围副词“凡所有义”多用名词性短语前,表示概括所述人、事、物的全部,义为“所有”、“凡是”。共21例。用来修饰NP和VP。如:

(1)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杜荀鹤《经九华费征君墓》)

(2)还闻旧凋契,凡在此中培。(唐扶《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

“凡都义”主要是用来修饰NP,共16例,如(1);修饰VP共5例,如(2)。语义指向上看,“凡都义”为双指多项副词,主要用来在修饰NP时后指主语,如(1),前指的用例较少,如(2)。

(二)沿自中古汉语的总括范围副词

1。都

副词“都”是由动词“都”发展来的,动词“都”有“聚集”义,用在状语位置,表示对某一范围和全体的总括、强调,遂演化成副词;副词“都”产生于东汉,六朝开始用例渐多,近代汉语中发展成为最常用的总括范围副词。关于这些,学者们的看法是相当一致的。但对“都”的早期用法和意义,“都”在近代汉语时期的兴盛过程,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都”的发展演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义指向。早期“都”表示对程度的强调时,语义指向是其后的整个谓语部分,还有用在补语之前指向补语的,都是后指,如:

“后十日,此家死亡都尽。(《搜神记》卷十七)”

“按头良久,发然都尽,皮肉焦烂,然后舍之。(《古小说钩沉?述异记》)”

所举例(1)中的“死亡都尽”,不作“都死亡尽”;(2)中的“发然都尽”,不作“发都然尽”,这主要是因为中古时期的动补结构尚处于萌芽状态,中间常可插入其他成分[2](P122)。而这种情况《全唐诗》中并未见。《全唐诗》中“都”表总括时,放在谓语前面,语义指向也是前指,多指向其前的主语部分(见下例)。二是使用频率。李宗江(1998)通过对唐至明代多种语料的调查统计,认为“在宋代口语中,……‘都’的用量已经超过了‘皆’。因而总括副词的使用,可以宋代划界分为两个时期。宋以前,是‘皆’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此后(包括宋)是‘都’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到了元代,总括副词的使用情况就同现代汉语差不多了,‘都’已占绝对优势”。在《全唐诗》中“皆”的使用频率仍远远高于“都”。

上一篇:社会公正缺失的矫正机制研究 下一篇:鲁迅翻译观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