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练”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时间:2022-07-31 03:21:21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练”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摘 要:新型“教学练”模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传统的教学理论基础和任务驱动法上的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能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实践经验,设计该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09-02

一、引言

当代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高校学子们,更应该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首先,必须认真抓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现代化,培养一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作者;与此同时,还必须突出抓好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

早在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就有人提出了“计算机文化”教育的观念。人们已经愈来愈明显地认识到,不掌握计算机文化是新时代的文盲;计算机使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所从事事业的发展,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尺度。对于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计算机的作用已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各学科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计算机知识水平本身,还是为了提高其他学科的教学水平打好基础。由此可见,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的素质教育,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这不仅是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也是各学科发展的需要。国家教委在认真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时代特点和作用,总结近年来计算机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其一就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重点在人才的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软、硬件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的初步使用等内容。学生应掌握怎样使用、管理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要使学生广泛树立“计算机意识”,提高他们对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要随着中等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课程。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在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存在人文教育欠缺,很容易导致学生成为计算机技术全面而对社会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出现计算机犯罪的极端现象。所以,重视计算机教育的人文性,是对学生负责的行为。

(二)对课程与内容安排不合理。计算机所涉及的知识系统庞大,高校的学生有文科、理科、工科之分,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教学并没有正确区分学生的类别,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应用需要,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仅仅为了在就业时能够有一个计算机能力的证书,而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另外,有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学生在教师讲解完全结束后再进行上机操作,造成以前的学习内容已经遗忘而难以达到实验课程的目标。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还停留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阶段,完全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讲授,没有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师资力量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初入高校时存在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学习基本都是应试性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充斥着填鸭式教学法,采用的是题海战术,强调的是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等等,一切都以教师为主体,所教即所学,所学范围很少有超越所教范围。虽然所学知识面很广,基础内容丰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容易抹杀学生的创作性、独立性和个性,从而产生负面效应,如学生对学习基础知识不感兴趣,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缺乏自学能力等等。而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要求就不在以固定的考纲为限制,虽然有基本的范围,但各大学所设专业都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求进行变化,这也说明了学生应该具有时刻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能的方法和能力,若仍以常规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很难融入社会工作,所以学生会“学”比学生学了什么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此,笔者以计算机基础操作课程为例,对课程进行了一些改良。

(一)“教”与“学”。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摸清班里学生的基础情况,为以后的任务式教学法提供前提。课程前半部分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让学生了解自己要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之后逐步运用任务式教学法,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难点不易超过两个,但要有一定的工作量,不宜繁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和了解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从而训练学生掌握如何去“学”。对于基础较差学生应仔细讲解所需知识点,而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任务,为避免学生有抄袭现象出现应在学习过程中插入测试环节,既监督学生学习又时刻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但由于个别学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相当薄弱,此时应给与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帮助,如开展双休日工程,降低任务难度或安排基础较好学生的帮带工作等。

(二)“练”:常规要求下的“练”指的是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巩固性学习,一旦该课程结束学生就再不会想到去练习,因而所学内容很快生疏甚至遗忘。为此,笔者特意设计了这一“练”的环节,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要求学生进行就“加练”。根据该课程的成绩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完成定向任务。分组式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学习者的个人独特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不能替学生指定学习目标,而应由学生自己完成

对目标的制定,教师应只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帮助学生了解目标包括的大致范围及具体应到的深度。教师同样不能参与目标的管理和成果评价,一切活动应均由学生独立进行。教师只能在方向和内容上予以关注,给出建议,不能强加干涉。在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分组教学的具体实施一直影响着分组教学的效果,作为教师,必须按照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类。在教学中,对小组的分类标准可按如下两种进行:第一类按成绩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所反映的成绩,将学生分为优、良、有待提高三种组类。第二类按接受能力分组。比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在学习网页、网络技术方面能力强,有的学生则在学习编程技术方面能力强,因此,根据同一能力类里能力的大小和其发展速度分组。开展分组训练目的仍是巩固所学知识,但更强调学习方法(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如图1。

四、分组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设计分组方案。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教学分组方案是否顾及学生的差异以及分组教学的可操作性。同时,教师在设计课时就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分组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小组内的相互学习。

(二)设置合理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应该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目标反映教学统一的要求和基本标准;个性目标反映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特长的发挥。评价为了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评价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兴趣和进步情况,真正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同学在鼓励中提高能力,获得自信。

(三)注意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了解学生的差异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图1 教学改革方案图

五、结论

总之,计算机急促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应该在工作中积极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探索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来武装大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颖.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于部学院,2009,(8).

[2]宫照明.分组式教学在中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省肇东师范学校,2011,(6).

上一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现状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 下一篇:独立学院《VHDL与可编程器件》课程一体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