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曲艺音乐

时间:2022-07-30 07:05:03

简述曲艺音乐

摘要:曲艺,又称说唱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以音乐和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身,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综合艺术。它包括三类不同的形式:说故事、说笑话、唱故事。其中,前两类只说不唱;第三类以唱为主,构成民族音乐重要组成部分-曲艺音乐。曲艺音乐的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寺经》中出现的叙事性民歌就与曲艺音乐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战国时期苟子在其《成相篇》中通过歌唱来宣传政治哲学,以称作“相”的打击乐器为伴奏,被视为曲艺音乐的萌芽。汉代乐府中的长篇叙事歌曲《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通过歌唱来叙述完整的故事,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视为曲艺音乐的先驱。唐代,工商业日益发达,城市日趋繁荣,文化艺术长足发展,曲艺艺术正式形成,主要形式有“说话”和“变文”。宋元时期,曲艺音乐更为城镇市民所喜闻乐见,进入瓦肆勾栏等固定场所,文人也参与唱本的编写活动,曲艺艺术趋于成熟,出现了对后来的曲艺音乐产生很大影响的鼓子词、诸官调、陶真、唱赚、弹词等曲艺音乐形式。至明清时期,沿海城市畸形繁荣,各地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多种曲艺音乐得到保存和传播,促进古代曲艺向现代曲艺发展。并出现大量地方曲种,我国现由的300多个主要曲种大部分在此时期形成。根据其历史渊源、音乐格调、主奏乐器以及演奏、演唱特点。

关键词: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清音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97-02

鼓词是以演唱者边唱边击鼓板而得名。主要伴奏乐器有大三弦、四胡、琵琶等。以北方为主要流行区。曲种多以流行地区而得名,如河北的京韵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唐山大鼓;山西的上党大鼓;山东的豫东大鼓;东北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浙江的鼓词等等。弹词是以演唱者自弹琵琶或三弦等乐器伴奏而得名,以南方为主要流行地。目前较流行的有江苏的苏州弹词、扬州弹词;湖南的长沙弹词;浙江的梨铧文书;广东的五句落板;福建的木鱼书等等。道情又称渔鼓类。以渔鼓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初为僧人道士为传道和募化时所唱,用以传道,后发展为人民喜爱的曲艺形式。主要曲种有河南坠子、河北渔鼓、湖北渔鼓、陕北道情、四川竹琴、广东木鱼等三十余种。牌子曲是将若干曲牌连缀,以叙述故事内容、完成音乐表现的说唱形式。演唱者手执轻型打击乐器;伴奏乐器也因地而异,北方以大三弦为主,南方以琵琶、二胡为主。主要曲种有北京单弦、洛阳曲子、河南大调曲子、扬州请曲、四川清音、广西文场等十几种。琴书是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主要曲种有:四川扬琴、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常德丝弦、云南扬琴、北京琴书等十余种。杂曲指一些运用富有特色的民间小调发展起来的曲种。主要曲种有:浙江的莲花落、广西的零零落、河北的太平年、四平调等等。走唱指一些带有歌舞色彩的、边走边唱的说唱形式。主要曲种有安徽的凤阳花鼓、湖北的三棒鼓、东北的二人转,四川车灯等等。板诵指以板类乐器击节,以半说半唱或似说似唱的音调有节奏地说唱故事的曲种。主要有北方的快板、快书;四川的金钱板;湖北的三才板等等。用当地方言演唱,音乐性不强。

一 曲艺音乐由念白、唱腔、伴奏音乐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唱腔为主要表现手段。以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

1.说与唱的高度结合。曲艺音乐的“说”是有一定节奏或带有韵律和音调的吟诵,被形容为“没有音乐的唱”;曲艺音乐的“唱”是描绘情节、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被形容为“加上音乐的说”。由于以上特点,说与唱之间能够非常自然地结合,形成曲艺音乐所特有的表现特征,主要表现为半说半唱(说唱交替)、似说似唱以及歌唱性强三种形式。

2.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结合。曲艺音乐按照唱腔的表现功能,可以分为叙事性唱腔、抒情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叙事性唱腔主要用于表述故事。表演人既可以第一人称即书中人的身份来表达故事,也可以第三人称,即说书人的身份来描述情节,表明态度。抒情性唱腔主要用于抒发感情,其唱腔的旋律性较强,戏剧性唱腔主要用于表现激动的情绪和尖锐的戏剧性矛盾冲突。

伴奏是曲艺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唱腔的伴奏,有的也用于“闹场”独立演奏。伴奏音乐的主要任务是制造气氛,渲染情绪,加强音乐表现力,起到衬托唱腔,贯穿音乐结构的作用,与唱腔密切配合,共同塑造艺术形象。

二 曲艺音乐的基本唱腔体式为曲牌体、板腔、混合体三种

1.京韵大鼓产生于清末,其前身是木板大鼓。木板大鼓原流行于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最初由农民农闲时在庙会里说说唱唱、打板击鼓。后逐渐发展为职业演唱,陆续进入天津、北京等城市,吸收清音子弟书、梆子腔及民间小调,加上了三弦、四胡等伴奏乐器,并改用京音演唱。再经刘宝全、白云鹏等名家的改革和发展,使唱腔、表演和伴奏更加丰富,成为一种艺术风格成熟、新颖独特的曲艺艺术。清末民初正式定名为京韵大鼓。京韵大鼓的唱腔结构为板腔体。唱腔中,间以韵白和说白。唱腔的基本板式由慢板(一板三眼,四四拍)、快板(有板有眼,四一拍)、垛板(一眼板,四二拍)。慢板是京韵大鼓的只要板式。

2.苏州弹词因用弹拨乐器和苏州方言演唱而得名。它以柔软的吴语、优美的音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被誉为“江南明珠”,享誉国内外。苏州弹词直接承袭了明代的弹词。清初,从露天流动演唱进入固定的演出场所——寺观、茶坊,已具有一定规模。著名艺人王(或黄)周士于1777年在苏州创办了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对苏州弹词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之后,弹词名家人才辈出,如被称为“四大名家”的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等,对苏州弹词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苏州弹词的演出形式为演员自弹自唱,一人为单档,二人为双档,三人为三档(或称“会书”)。伴奏乐器以小三弦、琵琶为主,有时也加用二胡、阮和小型打击乐器。

3.四川清音原名“唱月琴”,又名“唱琵琶”,是在明清小曲基础上吸收南北各地的小曲和民歌,经四川清音艺人的创造而发展起来的。清末,川江沿岸大中城市畸形繁荣,农民大量涌入,为生活所迫的清音玩友也纷纷入城下海,以卖艺为生,出现大量职业班社,统称为“海潮班”。1931年重庆的清音艺人自发组织了“重庆市清音歌曲改进会”,至此,“清音”之名正式确定。四川清音的唱腔属曲牌体,按习惯有“大调”和“小调”之分。大调多用来唱中长篇故事,共有8大调,即[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越调]、[反西皮调]、[滩簧调],有传统曲目约300多个。小调有两种,一种可单独用来唱短篇曲目,约82支;一种只能插用在套曲中使用,约37支。按曲牌运用的规律及结构特点,四川清音曲牌分为三类:“单曲类”、“联曲类”、 “板腔类”。四川清音的伴奏乐器初以月琴为主,后以琵琶为主,另有二胡、中胡、中阮、檀板、竹节鼓等。演员一般自打鼓、板以掌握节奏。

曲艺这种传统中国文化艺术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经久不衰,越来越收到大众的喜爱了。

参考文献

[1]吴钊.《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

[2]秦永诚.《中国民族音乐大观》,沈阳出版社

[3]周世斌.《音乐欣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余从.《中国戏曲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下一篇:浅谈初中物理发散思维形式与培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