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时间:2022-07-30 03:29:01

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在的课堂往往都不需要学生翻书,阅读教材了。随着多媒体的应用,教师上课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了,所有的重点只要移动鼠标就会全部呈现出来。考试之前,再印出考试提纲,所以一学期下来,可能有的同学连历史课本都不见了,更别提阅读教材了。可是我觉得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不应忽视的一个基本的能力。那么,如何卓有成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是组织学生沉下心来自主阅读,阅读后可探讨、可引导、可提问、可揭示等等,方式多样,关键是学生要真正地独立地去看、去读、去做笔记,即便个别学生效率很差,但只要认真去投入阅读了,在集体阅读氛围的感染下,习惯渐渐巩固,水平日益上升,尽管可能上升的幅度不明显,但也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我个人认为学生阅读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学生要知道通过这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去读,所以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前,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熟悉教学内容,同时解决教学任务。

我们学校现在采用的是目标导引下的小组合作式学习,也就是导学案教学的。历史导学案正常设计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自主学习,先是阅读教材,完成自学填空;

如:自主学习,完成自学填空

1.的导火线:

2.的口号: 、

3、的结果――取得了 。

北洋政府被迫 ,罢免 的职务,拒绝 。

4、的历史意义:

是一次彻底的 ,

因为 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扩大了 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的结合。标志着 的开端。

第二部分:探究部分,深入细读教材,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

2.结合后期的领导者理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群众基础、指导思想、革命目标)

例如,在上到《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课时,在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的时候,得让学生明白在改革前,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的趋势,从而为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打下基础。

我首先提问学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呢?然后指导学生看教内容。经过思考,有个学生很聪明,举手说“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因为标题上就写的很清楚,于是我进一步追问他:那什么叫民族融合啊?这下他傻了眼,赶紧开始翻书找寻答案,他马上说:民族融合具体我解释不了,不过比如,少数民族穿汉族的衣服,汉族人穿少数民族的衣服就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我表扬了他的反应快,也希望他和其他同学继续思考:民族融合除了服饰上的互相学习之外,还包含哪些内容呢?什么叫民族融合呢?

这个时候,学生都在辛勤的“啃”着书本,但书中的材料少,语言叙述的过于概括,导致学生无法直观的深入的体会民族融合。待学生感觉到自己明白了,好像又有点不是那么明白的时候,我出示了一系列教材中的图片,可能学生在阅读课本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我说,“我们先暂停思考到底很么是什么是民族融合,太抽象了,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一起先去体味以下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每出示一张图片,我都把图片中的故事,图片反映出的内容详细的给学生介绍。随着故事的介绍以及直观的图片刺激,学生对当时的民族融合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更直观的认识。而且在讲解图片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都在传递给我很好的信息反馈:他们很喜欢去品味古人的生活细节,很喜欢去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各种表现。讲完后,学生意犹未尽,问:还有没有其他图片啦,真有意思!说明学生已经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民族融合,在这个基础上,我只要稍微归纳总结,学生就能非常好的取理解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用教材中的图片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消除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历来普遍感到教材比较抽象、枯燥的隔膜感,让一段一段的历史一下子在学生的心中“活”了起来,站立了起来。

确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历史课堂的教学至关重要,但目前的学生阅读能力水平不高。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只是简单的看,而没有真正的用心去分析历史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还有的历史材料来源于历史史料,那么学生更是无法理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动力。把知识的传授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改善思维品质,提升创造能力。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学生们一定会热爱阅读历史课本的。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青华中学)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案例教学简议 下一篇:浅谈如何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有效教学